2016年5月16日,中国石油学会在北京塔里木石油酒店隆重召开《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换届暨八届一次会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赵政璋,李德生院士、王德民院士、戴金星院士、贾承造院士、苏义脑院士、王铁冠院士、童晓光院士、金之钧院士、高德利院士、李阳院士、邓运华院士以及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抚生主持。
.jpg)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学报》编委会换届暨八届一次会议会场
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由100名编委组成,其中包括26名中国两院院士和19名外籍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担任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翟光明院士等12位两院院士被聘为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赵政璋、马永生、周守为等13位专家学者担任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jpg)
赵政璋理事长出席会议

周抚生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第七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戴金星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回忆了在《石油学报》发表论文和工作的经历。他指出《石油学报》是推举石油勘探开发人才的重要平台。《石油学报》从1980年创刊至今出版了37卷,第1卷第4期的《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是戴金星院士在青年时期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他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他期望《石油学报》在不久的将来进入SCI期刊的行列,为中国石油工业走向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jpg)
戴金星院士讲话
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贾承造院士表示非常高兴和荣幸担任《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他指出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新的知识、技术发明权的确立和信息的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科学期刊和著作出版体制的确立,对科学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科学期刊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数量、质量、引用率等方面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很快,但迄今为止还是缺少一流的期刊。石油科学期刊的发展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国内已有一批优秀的石油期刊但尚需不断进步,推动石油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关键。以戴金星院士为代表的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全体编委对《石油学报》做出了许多贡献,《石油学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和戴金星院士以及第七届编委会的支持、关心和指导是分不开的。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希望大家团结一致,把编委会工作做好。
.jpg)
贾承造院士讲话
《石油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赵宗举教授简要回顾了从1980年创刊以来《石油学报》的历史和成绩,重点介绍了第七届编委会期间发文、获奖以及期刊引用率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汇报了编辑部在组约稿、编审队伍建设、审稿与学术质量把关、保障编校质量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主要办刊做法,并阐述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jpg)
《石油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赵宗举教授汇报编辑部工作
会上,赵政璋理事长为第七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戴金星院士颁发了荣誉证牌,在座院士为《石油学报》第七届编委会优秀编委颁发了荣誉证书。

赵政璋理事长为戴金星院士颁发荣誉证牌

《石油学报》第七届编委会优秀编委
贾承造院士主持召开了第八届《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李德生院士、王德民院士、戴金星院士、苏义脑院士、王铁冠院士、童晓光院士、李阳院士、邓运华院士,以及李宁教授、黎茂稳教授、陈勉教授、宋岩教授、王良书教授、史基安教授、孙宝江教授、李相方教授等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石油学报》近年来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突出刊物特色、完善栏目设置、提高编校质量、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发挥编委会及编委作用、获取优秀稿源、培养推举科研人才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贾承造院士指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非常重要;《石油学报》应进一步明确办刊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平衡期刊引用率与产业贡献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并对如何发挥编委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赵政璋在大会上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第七届编委会已经将《石油学报》这一品牌推向了非常高的高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非常感谢第七届《石油学报》编委会所做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形势,《石油学报》有责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跟踪国际油气行业的发展动向,引领发展的趋势,服务油气行业的发展,扩大在国际上的声音,为年轻科技人员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在新一届编委会及贾承造院士的领导下,各位编委有责任将这一工作做好,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要认真研究,编辑部要结合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将工作做得更好。
赵政璋还对《石油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1.《石油学报》要突出论文质量,发文数量不重要,应以论文质量为先。
2.《石油学报》要注重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解决地下问题的新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应给予高度重视;一些新认识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校学生、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包括管理层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3.英文版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要高度重视,要精选文章、反复修改,出版时间、出版周期、篇幅、数量、重点论文、论文风格都要精心谋划。
4.《石油学报》每期文章要少而精,每期的重点文章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动向、所做的工作、前景的展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学术上的考虑来组织,体现出权威性。
5.《石油学报》要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加强沟通,各位编委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撰写稿件、审稿、推荐优秀稿件等方面大力支持《石油学报》的工作。
附件: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学报》编辑部2010—2015年工作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