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年 2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6-05-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来稿选登
地质勘探
1 郑和荣, 胡宗全
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对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具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和基本的自生自储成藏条件。对成藏条件时间配置关系的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以1个沉降—抬升幕、持续生烃、早期成藏为特征,渤海湾盆地则以多个沉降—抬升幕、二次生烃、晚期成藏为特征。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在时间上及纵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天然气保存条件良好,可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资源潜力大。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时间连续性较差,天然气需要较大幅度的垂向运移才能成藏,二次生烃区与构造高部位成藏区之间的横向重叠区分布局限,以形成中、小规模但丰度较高的构造气藏为主。
2006 Vol. 27 (3): 1-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41KB] ( )
6 李相博, 袁剑英, 陈启林, 王琪, 李斌, 孟自芳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也受地壳深部活动的影响,其成盆动力学模式为深层伸展,浅层压扭。这一模式不但较好地解释了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较好地解释了盆地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是对"大型拆离伸展—拉分盆地"成盆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2006 Vol. 27 (3): 6-1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49KB] ( )
11 庞雄, 申俊, 袁立忠, 连世勇, 何敏, 舒誉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内近60口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表明,该地层段存在6期三级海平面变化,并与全球三级海平面变化相一致。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古珠江大河充足的沉积物供应和白云凹陷长期热沉降作用所形成并保持的陆坡深水条件是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沉积系统与大西洋两岸勘探热点地区的深水沉积系统有许多共同点,如都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长期的热沉降和大型古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白云凹陷北坡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也证实了白云凹陷下第三系巨厚湖相烃源岩的资源潜力。垂向叠置在烃源岩之上的多期深水扇必将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2006 Vol. 27 (3): 11-1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50KB] ( )
16 王杰, 陈践发, 王铁冠, 冯子辉, 林铁锋, 王雪, 李敏
松辽盆地双城—太平川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
对松辽盆地双城—太平川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为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来源于深部的白垩系沙河子组和侏罗系含煤地层。本区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倒转序列特征,这主要是由腐殖型母质的"同型不同源"气或"同源不同期"气的混合造成的,同时也不排除由天然气中某一或某些组分被细菌氧化所造成。本区天然气中稀有气体氦的含量相对较高,有11口井天然气中氦的含量均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可作为氦气藏开采。
2006 Vol. 27 (3): 16-2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31KB] ( )
22 窦立荣, 张志伟, 程顶胜
苏丹Muglad盆地区域盖层对油藏特征的控制作用
苏丹Muglad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右行走滑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盆地的主力产层为下白垩统的Bentiu组,上覆的区域盖层是Darfur群,尤其是Aradeiba组的大套泥岩。盆地70%以上的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分布在Bentiu-Darfur成藏组合中。通过地震反演预测了区域盖层的宏观分布,通过对20口探井测井资料的处理确定了盖层的封闭性。对部分井壁取芯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存在宽度达10~30μm的微裂缝,且这些微裂缝被伊利石或绿泥石等自生矿物充填。原油地球化学分析表明,Bentiu组油藏近中非剪切带原油密度大,生物降解严重;远离中非剪切带处的原油密度正常,生物降解程度降低直至消失。这说明后期的构造活动对油气藏的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006 Vol. 27 (3): 22-2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44KB] ( )
27 易士威, 王元杰, 钱铮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乌里雅斯太凹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成藏特点决定其斜坡带是主要的聚油单元,岩性地层油藏是其主要的油藏类型。对油气分布聚集富集规律的研究表明,油气主要赋存在2个湖泛面之间,且主要沿不整合面、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快速沉降的不整合面有利于形成地层油藏,控层控相的坡折带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油气的分布严格受控于沉积体系,油气的聚集对砂体的成因类型具有选择性,而油气的富集则受控于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储集相带。
2006 Vol. 27 (3): 27-3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51KB] ( )
32 付广, 吕延防, 于丹, 刘江涛
气藏天然气输导效率研究
基于达西定律,利用天然气渗滤运移输导速度建立了一套气藏天然气输导效率的研究方法。以我国19个大、中型气田为例,对其天然气输导效率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效率差异较大,断裂输导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效率明显高于砂体输导的大、中型气田的天然气输导效率,这主要是由于断裂渗透率和源岩-圈闭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砂体渗透率和源岩-圈闭垂直距离的缘故。对我国19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输导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要的天然气输导效率应大于1.96nm/s,中效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要的天然气输导效率应为1.96~0.15nm/s,低效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要的天然气输导效率应小于0.15nm/s。
2006 Vol. 27 (3): 32-3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30KB] ( )
37 朱剑兵, 陈丽华, 纪友亮, 李国栋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上古生界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对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上古生界的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了分析。从该区的构造、成岩作用、沉积相等方面分析了地层孔隙发育主要受构造和成岩等因素的影响,逆冲带的构造作用不仅使其产生许多裂缝,使孔隙度增加,而且构造抬升使地层承受的压力得到释放而减小,因而地层遭受的压实作用也相应减小。成岩作用所处阶段上提,从而使孔隙度、渗透率增加。在成岩作用中,受压实、压溶、胶结充填和溶蚀作用的影响较大。其中压实、压溶和胶结充填作用严重地损害了储层物性特征,使本区原生孔隙大大减少;而溶蚀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使储层物性得到了改善,次生孔隙相对增多。另外,沉积微相决定了砂岩的分选性、粒度及杂基含量,进而影响了成岩作用及孔隙发育的演化特点。
2006 Vol. 27 (3): 37-4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15KB] ( )
47 钱一雄, 陈跃, 陈强路, 尤东华, 邹森林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
对塔中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发育的地质背景、充填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埋藏溶蚀作用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塔中西北部多期次构造活动和中-晚二叠世为主的岩浆—热液活动是埋藏溶蚀产生的基本条件;深埋或热液作用是以黄铁矿、绿泥石、石英、铁方解石、萤石等标型矿物和具有能发出明亮桔黄色光的富锰贫铁方解石胶结物、生长环带、铁白云石溶蚀等特征。方解石充填物中富含铁、锰、镁、锶等元素,δ18OPDB平均值为-6.6‰ ,δ13CPDB平均值为-2.0‰;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30℃和170~210℃,盐度为5%~7%/、8%~9%和12%~13% ,反映了埋藏成岩作用中有深部流体或循环流体参与。
2006 Vol. 27 (3): 47-5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16KB] ( )
53 周进松, 童小兰, 冯永宏
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野外露头区裂缝调查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柴窝堡背斜低孔隙低渗透性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与产状、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背斜储层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为NW向(310º~330º)、近EW向(270º~280º)和NE向(40º~60º)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º±10º)和NWW向(280º±10º)的1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以NW向和近EW向裂缝为主,这些裂缝中又以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构造应力、褶皱、断层、岩相(岩性)及岩层厚度等因素。
2006 Vol. 27 (3): 53-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37KB] ( )
57 靳松, 朱筱敏, 钟大康
变差函数在沉积微相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建立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模式的新方法,即利用变差函数对测井曲线的形态进行研究,并将不同方向上的变程作为定量刻画参数,来分析各个方向变程所蕴含的沉积学意义。0º方向的变程反映沉积环境的能量稳定程度;90º方向变程反映水动力动荡程度;45º和135º方向变程分别反映正韵律和反韵律特征。变程星形图可全面地刻画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反映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变化规律。以多方向变程为主要参数建立的定量识别模式,对微相分类明显,易于导入各类模式识别方法中,从而提高微相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
2006 Vol. 27 (3): 57-6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75KB] ( )
61 邓少贵, 仝兆岐, 范宜仁
各向异性倾斜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利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了电性各向异性倾斜沉积岩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双侧向测井响应不仅受到地层倾角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地层电性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水平地层条件下,双侧向测井响应主要受到层理方向上地层电阻率的影响;在倾斜地层条件下,垂向上的地层电阻率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增大。电性各向异性倾斜地层不仅造成电阻率曲线形态的变化,而且深、浅电阻率幅度差异更为复杂,给利用深、浅电阻率幅度差异定性识别油气层造成困难。
2006 Vol. 27 (3): 61-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8KB] ( )
油田开发
65 朱维耀, 程杰成, 吴军政
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数值模拟研究
对多元泡沫复合驱油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渗流机理、渗流规律,根据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平衡原理和泡沫上浮运动机理,建立了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渗流数学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描述泡沫流动机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数学模型方程。实验研究表明,多元复合泡沫具有驱油、调堵及提高驱油效果的多重作用。泡沫上浮总体上有利于开采及提高油层的驱油效率。采用复合泡沫驱油对高含水油田仍有较好的驱油效果。该方法可以作为三次采油后和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2006 Vol. 27 (3): 65-6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83KB] ( )
70 才程, 岳湘安, 赵福麟
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结合技术研究
将化学剂吞吐技术与油井堵水技术相结合的新化学剂吞吐技术能提高化学剂吞吐技术中化学剂的使用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提高了油藏采收率。新化学剂吞吐技术主要包括吞吐剂筛选、堵剂封堵位置的确定和各种工作液的注入技术等。用界面张力等值图法确定吞吐剂的优化配方,用堵剂突破压力梯度法确定堵剂的封堵位置、堵剂间的组合及用量。可视化驱油模型试验及在中原油田的现场试验都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06 Vol. 27 (3): 70-7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2KB] ( )
75 魏兆胜, 王岚岚, 吕振山, 陈栗, 江海英, 宫利忠
生物聚合物深部调剖技术室内及矿场应用研究
为了探讨老油田高含水后期生物聚合物深部调剖的可行性,将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的菌种及其营养液连续注入地层,封堵裂缝及大孔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对菌种及其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岩心注入能力、聚合物产出能力及封堵调剖机理。通过油井堵水、水井深部调剖矿场试验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确定了生物聚合物深部调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室内物理模拟驱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提高原油采收率9%,矿场油井堵水增油647t。对注水井深部调剖后,周围油井含水率下降7.7%~64%,有效期达12~20个月。生物聚合物深部调剖设备简单,施工简便,有效期长,成本低,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006 Vol. 27 (3): 75-7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05KB] ( )
80 李孟涛, 单文文, 刘先贵, 尚根华
超临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根据大庆榆树林油田原油组分变化、CO2与原油界面张力关系及CO2超临界性质,对CO2混相驱地层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CO2混相驱驱替模型和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的CO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混相时混相带原油含碳组分中C20以下的含量达到了最高值;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利的影响。
2006 Vol. 27 (3): 80-8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08KB] ( )
84 卢祥国, 牛金刚, 戚连庆
非均质油藏复合驱合理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针对油田三元复合驱油实际需求,通过调整活性剂、聚合物和碱的类型和配方组成,在两种具有大庆油田油藏典型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上对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三元复合驱应当兼顾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将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和碱的浓度分别降低到0.1%和0.8%,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界面张力保持为0.01mN/m,并适当增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或增加聚合物浓度,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驱原油的采收率可以增加20%以上。
2006 Vol. 27 (3): 84-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00KB] ( )
87 程时清, 王志伟, 李相方, 安小平
应用渗流反问题理论计算非均质油气藏多参数分布
将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油气藏参数识别中,以井点已知信息为条件,确定油藏参数初始分布的先验模型,建立了初始油气藏孔隙度、渗透率参数和压力拟合的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中考虑了动、静态信息。采用改进的Gauss-Newton法,利用后验协方差矩阵估算油藏参数,实现了一种有效反求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参数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性好,确定的渗透率场比孔隙度场更准确。
2006 Vol. 27 (3): 87-9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28KB] ( )
91 宋考平, 吴玉树, 计秉玉
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函数法
由Buckley-Leverett油水两相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可知,水相分流量关于含水饱和度的导数(即(φ)函数)是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倒数。以此为基础,首先得到了一维均质油层模型内任一点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流入液量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然后将这一关系推广到三维非均质油藏,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在对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分布进行计算时,对应的方程不必联立求解,只须相继求解即可,而且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比例没有约束。另外,这种方法还避免了求饱和度分布时的反复迭代和解巨大方程组的运算,运算过程不存在解的不收敛、不稳定问题,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同时还便于充分利用更多的生产、测试资料,可实现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在油田现有微机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水驱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
2006 Vol. 27 (3): 91-9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59KB] ( )
96 姚军, 吴明录, 戴卫华, 朱玉国
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
考虑到生产历史、油藏非均质、多井以及油水两相流等特征建立了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包括生产阶段和关井阶段),采用快速、稳定的流线方法进行求解,得到关井测试时的压力场、饱和度场和流线分布,沿每条流线建立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并对由测试井发出的所有流线进行联立求解,得到关井后的压力响应。对压力响应和测压数据进行自动拟合或手动拟合,可得到试井解释参数。理论和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2006 Vol. 27 (3): 96-9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3KB] ( )
100 束青林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及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隔夹层在注采井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和最终采收率有很大的影响。隔夹层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可使厚油层出现多段水淹、强水淹段与未动用段共存的状态。隔夹层的存在有利于正韵律和块状韵律油层扩大纵向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不利于提高反韵律油层的注水波及效率。
2006 Vol. 27 (3): 100-1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50KB] ( )
石油工程
104 崔杰, 饶蕾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下地质环境和钻井状态进行了三维描述,对常见的多边形建模构造、参数化曲面构造及细分曲面构造等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改进的细分曲面构造方法为基础,利用OpenGL开发语言建立了真实世界中复杂物体的构造和显示方法,形成了描述钻井工程中断层、地层(油、气、水层)、地震体、地震层速度垂直剖面等各类地下模型,同时构建了井轨迹(设计轨道、实钻轨迹、预测轨道)、井靶点、测井及录井曲线的三维显示模型,实现了实时显示、分析和解释MWD数据和钻井作业数据的操作。
2006 Vol. 27 (3): 104-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90KB] ( )
108 侯喜茹, 柳贡慧, 梁景伟, 刘世昌
基于Matlab/Simulink模糊工具箱的井眼轨迹模糊控制仿真
针对井下复杂环境和井下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对井下过程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钻井工程问题,设计了井下模糊控制器。用Matlab/Simulink模糊工具箱选择及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对井眼轨迹控制的可视化进行了动态仿真,从而得到了系统输入、输出控制变化曲线,实现了对井眼轨迹的有效控制。
2006 Vol. 27 (3): 108-1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26KB] ( )
112 李莺莺, 靳世久, 曹丽娜
油气管道电磁超声法检测的信号处理
为从油气管道电磁超声检测的反射信号中提取出有用信息采用了新的时域分析技术进行电磁超声反射信号的处理。对该算法进行了数学推导,数学仿真试验证明,该算法具有高的抗干扰性。当设置的初始频率偏离输入信号频率20%时,输出信号仍可以正常收敛。实际信号处理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地降低电磁超声回波信号的噪声,有助于提高电磁超声管道检测器的测量精度。
2006 Vol. 27 (3): 112-114,11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2KB] ( )
115 林日亿, 李兆敏, 王景瑞, 盖平原, 侯子旭, 栾志勇
塔河油田超深井井筒掺稀降粘技术研究
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中产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同时进行了不同掺稀条件下降粘的室内实验。运用该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对塔河油田稠油井掺稀降粘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掺稀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适合于含水率低于20%的油井,开式掺稀油反循环比开式掺稀油正循环生产更有利于提高降粘效果,塔河油田井筒掺稀降粘合理的掺稀比率为1:2至1:1。
2006 Vol. 27 (3): 115-11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02KB] ( )
120 刘文红, 郭烈锦, 程开河, 韩新利, 赵新伟, 杨龙
水平及微倾斜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特性
以4号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水平及微倾斜有机玻璃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流型识别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油、水两相的关系以及气液界面总体特征,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流型结构及流型图。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流动参数变化影响的反相点预测关联式。按照现有的关于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转变准则以及考虑流动条件的油水乳状液的变化规律,对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各流型之间的相互转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气相的作用使油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油水混合物的物性变化也很大。
2006 Vol. 27 (3): 120-1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05KB] ( )
126 马立平, 李允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分析
介绍了通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平台的基本组成和空间分析功能及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分析的内容。运用GIS技术重构了油气管道分布状况及进行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分析。阐述了油气管道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方法。此外,在进行管道安全可靠性分析时,运用失效树分析法。同时还应用数据结构中树型结构的遍历搜索的处理算法,并结合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因素的检测结果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对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自动推理演算,并将结果可视化表达给用户,为油气管道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分析资料和决策依据。
2006 Vol. 27 (3): 126-1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37KB] ( )
130 王炳印, 邓金根, 邹灵战, 陆伟
物理-化学耦合作用下泥页岩坍塌周期应用研究
基于泥页岩地层井壁周期性失稳的特点,将泥页岩地层视为孔隙介质进行分析,根据多孔热弹性理论及泥页岩的本构关系,考虑泥页岩地层在温度、孔隙压力、泥页岩水化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建立了耦合数学模型,得出了不同泥浆体系和不同泥浆密度下泥页岩井壁的坍塌周期。在西部巨厚、复杂的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的研究中表明,其应用效果和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2006 Vol. 27 (3): 130-13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47KB] ( )
133 王菊芬, 蒲家宁, 孟浩龙
输油管道油流带电的计算模型
给出了层流和紊流条件下新的管道油流带电计算模型。基于Gavis J的放电机理,对管壁-油界面处的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方法。分别推导出了两种流态下简单管道内电荷输运方程的表达式,并对方程的边界条件处理进行了研究。计算模型中考虑了油流速度、油的电导率和油温等因素对油流带电的影响,克服了以往模型中存在着难以确定的变量的缺点。利用计算模型对两条实验油道的油流带电量进行了计算,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验值比较吻合。
2006 Vol. 27 (3): 133-1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40KB] ( )
来稿选登
138 周海民, 周凤鸣
冀东油田复杂砂岩储层测井评价对策与实践
冀东油田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沉积环境以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水下扇为主,岩性、物性、水性等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发育大量非典型隐蔽油气层,测井评价的难度非常大。冀东油田以加强测井评价管理为基础,进行了针对性的攻关研究,对复杂砂岩储层形成了科学的测井评价思路、方法和技术系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006 Vol. 27 (3): 138-1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91KB] ( )
地质勘探
42 李勇, 钟建华, 王海侨, 温志峰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沙河街组一段成藏条件

近年来相继发现的高产井揭示了东辛油田沙一段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类型多样的圈闭类型。在成藏条件上,该区三面临洼及下伏的沙三、沙四段优质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粒间孔隙、溶孔等可作为储集空间,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裂系统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使油气藏沿断层形成纵向上数百米的叠瓦式分布格局。在圈闭类型上,断层的广泛发育使沙一段油气藏以断层圈闭为主,良好的断层封闭性决定了油气藏的保存程度。

2006 Vol. 27 (3): 42-4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5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