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5年 36卷 S2期
刊出日期 2015-12-30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
1 庞雄奇, 朱伟林, 吕修祥, 夏庆龙, 潘志鸿, 庞莹
渤海湾盆地东部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与有利成藏区预测评价

经典油气地质理论在指导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油气藏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精细勘探的需要.为此,在渤海湾盆东部海域地层发育与岩相展布、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油气生成与资源评价等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油气门限及其控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烃源灶(S)、储层相(D)、封盖层(C)、低势区(P)等既能客观描述又能定量表征,这4类功能要素控制着渤海湾盆地东部海域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低势区主要表现为低位能的构造隆起(P1=M)、低压能的断裂带(P2=F)、低界面能的相对高孔渗岩体(P3=L).每一类功能要素都表现出确定的控藏边界、范围、概率,97 % 的油气藏分布在两倍烃源灶排烃半径范围内,96.5 % 的油气藏分布在颗粒不粗也不细(0.1 mm 8t,探井成功率提高20 %,反映理论模型可靠有效.

2015 Vol. 36 (S2): 1-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237KB] ( )
19 董月霞, 庞雄奇, 黄曼宁, 武鲁亚, 白静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成藏区带定量预测与评价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油气藏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精细和深化勘探的需要.以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为切入点,对南堡凹陷开展了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四大功能要素控藏临界条件的控制:南堡凹陷已发现油气藏全部分布在距源灶中心30 km范围内;90 % 以上油气藏分布在沉积物颗粒直径介于0.1~0.5 mm的优相储层中;所有油气藏分布在区域盖层厚度介于140~300 m地层之下;背斜油气藏分布在古隆起的顶部及其附近的斜坡地区;100 % 油气藏储量分布在距断裂距离小于800 m的范围内;全部油气藏分布在势能指数小于0.35的区域.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PS),并基于此预测了南堡凹陷8套目的层系在主成藏期(馆陶组沉积以后)背斜类、断层类、岩性类3类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发育区,共预测出138个有利成藏区;已发现的454个油气藏之中有452个油气藏落入了四大功能要素叠合的最有利成藏区,回放吻合率达到99 % .

2015 Vol. 36 (S2): 19-3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972KB] ( )
36 孟卫工, 庞雄奇, 李晓光, 李建华, 彭俊文, 肖爽
辽河坳陷油气分布门限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评价

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油气藏越来越难以被发现,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精细勘探的需要.以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为切入点展开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烃源灶(S)、沉积相(D)、区域盖层(C)和低势区(P)四类功能要素的控制: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已发现油气藏全部分布在源灶中心2倍排烃源岩半径范围内(S);绝大部分分布在沉积物颗粒为0.1~0.5 mm的河流、三角洲优相储层中(D);全部分布在区域盖层的厚度大于25 m的地层之下(C);全部分布在距离古隆起顶点相对距离小于1的构造高部位(P1=M);全部分布在距离断裂带3 km范围内(P2=F);96 % 油藏分布在势指数小于0.5的低界面势能区(P3=L).综合分析建立了大量成藏期(T)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PS),并基于这一模式预测了辽河坳陷主成藏期(T)背斜类(T-CDMS)、岩性类(T-CDLS)、潜山类(T-CSMF)3类油气藏有利分布发育区共117个.回放检验表明整个辽河坳陷95 % 以上已发现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烃源灶(S)、储层相(D)、封盖层(C)、低势区(P)四要素叠合的有利成藏区带内,成藏概率越高的地区发现的油气藏个数越多、找到的储量越大,反映了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2015 Vol. 36 (S2): 36-50,5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837KB] ( )
51 姜福杰, 杨海军, 沈卫兵, 王涵, 王友伟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输导格架及其控藏模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 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

2015 Vol. 36 (S2): 51-5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23KB] ( )
60 王阳洋, 陈践发, 庞雄奇, 沈卫兵, 张宝收, 庞宏, 胡涛, 唐令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连续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根据102口探井油气测试数据以及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油气藏剖析,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储层整体致密、甜点局部发育、目的层叠置连片、油气广泛分布4大地质特征.源-储大面积紧密接触是油气近源充注机制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纵向叠置发育;断裂带是储层局部高孔渗分布的关键,控制了油气的局部高产富集;盖层普遍发育为油气藏保存提供条件,控制了油气平面广泛连片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油气藏油气来源于多套烃源岩,经过多期成藏与构造调整改造,属于构造调整改造作用下形成的叠复连续型油气藏.

2015 Vol. 36 (S2): 60-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392KB] ( )
71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宝收, 霍志鹏, 陈君青, 胡涛
含油气盆地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复合富油气模式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为例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为研究目标,利用地质剖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为岩溶、裂缝改造而成的礁滩体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主要受优质岩石物理相储层、目的层内外毛细管力势差、烃源岩控制;优相储层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物性越好油气越易富集,毛细管力势差控藏作用表现为围岩与储层间毛细管力势差越大油气越易富集,烃源岩控藏作用表现为储层距油气充注点越近油气越易成藏.优相储层、目的层内外势差及烃源岩联合控制了塔中地区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富油气地质模式,近源-优相-低势综合控藏指数小于0.5的区域不利于油气富集,控藏指数越大,油气富集概率越大,目前已发现的12个油气藏都分布在预测出的油气富集有利区带内,中古17井区—塔中72井区的北东地区、中古17井—中古22井区之间地区及中古44井—中古52井区的西南地区为潜在油气富集目标区.

2015 Vol. 36 (S2): 71-81,9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99KB] ( )
82 狄贵东, 孙赞东, 庞雄奇, 彭更新, 刘立峰, 张远银
塔里木盆地深层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地球物理预测与评价——以ZG8井区鹰山组为例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其储集空间和流体性质十分复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分布特征.传统叠后地震资料和技术手段难于准确预测这类油气藏的分布和品质,制约了勘探成功率.基于DEM-Gassmann岩石物理模型和地震资料保幅叠前道集,运用叠前弹性反演对ZG8井区鹰山组储层、流体进行了预测,通过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叠前反演和叠后综合预测裂缝,所得结果与实际钻、测井资料吻合.依据地球物理手段对复杂油气储层进行精细刻画,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构造枢纽带、古斜坡、断裂、削截不整合尖灭带4类因素对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分布特征的控制,该地球物理新方法在复杂油气藏预测中的成功应用,对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 Vol. 36 (S2): 82-9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28KB] ( )
92 李素梅, 张宝收, 邢蓝田, 孙浩, 袁兴雁
塔北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深层油气运移与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油气特征、烃源灶部位、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物理与化学特征差异显著但有序分布,原油成熟度差异显著但成因相近.油-油、油-岩成熟度对比显示英买力地区原油与研究区埋深相近的泥灰岩没有可比性,哈拉哈塘地区深部奥陶系原油与埋深6 500~7 500 m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当,指示烃源灶为相邻凹陷.油气运移与成藏具有:1准差异聚集特征,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油气相态从轻质油—中质油—稠油呈规律性分布;2断层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烃类流体性质、储层质量显著受控于断层,高气/油比油气主要出现在断层泄压区;3风化壳显著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准层状风化壳上、下的岩溶储层内,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4油气成藏模式为异地源-断控运移-准差异聚集-风化壳储油-多期叠加成藏模式.

2015 Vol. 36 (S2): 92-1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435KB] ( )
102 姜振学, 李峰, 杨海军, 李卓, 刘洛夫, 陈磊, 杜忠明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侏罗系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藏模式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中裂缝普遍发育,裂缝对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露头、岩心和薄片等资料,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探讨裂缝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较为发育,非均质性强,大部分未被充填,有效性较好.构造裂缝分为3期,分别在喜马拉雅早期、中期和晚期3期构造挤压作用下形成.第3期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且基本未被充填,是最重要的一期构造裂缝;其发育期晚于天然气大量充注期,且构造裂缝形成之后天然气仍持续充注.裂缝对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育在构造低凹或斜坡部位的小开度裂缝,可改善储层物性,有利于形成甜点(迪西1井区);发育在迪北地区构造高部位的大开度裂缝可对致密砂岩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依深4井区).

2015 Vol. 36 (S2): 102-1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622KB] ( )
112 姜航, 庞雄奇, 陈冬霞, 陈迪
含油气盆地深层有效砂岩储层判别与定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为例

通过油气聚集动力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库车坳陷深部储层油气富集机制与临界条件,并建立有效储层判别标准与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围岩介质毛细管力与砂岩储层毛细管力比值的大小决定储层含油气性,比值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依据毛细管力比值交汇图版来判别有效储层并评价储层质量;围岩与砂岩储层毛细管力比值越大,储层质量越好;有效砂岩储层临界条件下的毛细管力比值随埋深增加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库车坳陷深部储层有效储层级别与储层含油(气)饱和度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深层砂岩储层以II级、III级和IV级储层和非有效储层为主,有少量I级储层.

2015 Vol. 36 (S2): 112-11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20KB] ( )
120 施和生, 代一丁, 刘丽华, 姜航, 李洪博, 白静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布发育基本模式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目前已发现2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入手,分析了油气藏的静态地质特征、成藏过程特征及分布发育特征,提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六大地质要素:烃源灶、有利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断裂带及低界面势能区.通过对六大要素控藏作用与关联性分析,建立了3种成藏模式:洼内供烃—垂向断层疏导—源区内浅部低压区成藏、洼内供烃—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复合疏导—源区外构造隆起带成藏、洼内供烃—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阶梯式侧向疏导—源区外背斜成藏.

2015 Vol. 36 (S2): 120-133,15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59KB] ( )
134 刘丽华, 李洪博, 彭辉界, 王文勇, 姜大朋, 肖爽, 高翔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隆控类油藏有利发育区带定量预测与评价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中浅层,油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断鼻等构造类油藏.该类油藏多分布在继承性的正向构造上,也称之为"隆控类"油藏,即在浮力作用下油气向隆起部位运移,成藏与否主要与盖(C)、相(D)、古隆起(M)及源(S)四大功能要素有关.本次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解剖分析及统计,建立各单要素定量控藏数学模型,同时采用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MS)对珠一坳陷隆控类油藏有利发育区带进行定量预测和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距烃源灶3.5倍排烃半径范围内,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储集油气能力最强,古隆起坡顶及坡上位置较为发育,同时泥/地比大于30 % 时封盖才有效.在此基础上,定量预测了韩江组上段、韩江组下段、珠江组上段、珠江组下段、珠海组5套目的层位的有利勘探区带为XJ24潜山断裂构造带、HZ10潜山披覆构造带、HZ26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下一步滚动勘探的有利方向.

2015 Vol. 36 (S2): 134-14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94KB] ( )
145 代一丁, 余秋华, 李洪博, 王卓超, 白静, 彭辉界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烃源灶控藏临界条件与控藏特征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②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2015 Vol. 36 (S2): 145-15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081KB] ( )
156 彭俊文, 庞雄奇, 李洪博, 肖爽, 王卓超, 庞洵
基于油气输导门限与组合控藏作用定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的新方法——以珠一坳陷珠江组下段为例

以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研究对象,对其油气输导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油气输导主控因素与模式,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以及不整合面是油气输导的4大主控因素,各主控因素表现出门限控藏特征;珠一坳陷已发现油气藏全部分布在以断裂为中心12 km、地层含砂率介于25 %~75 % 和距离构造脊顶点相对距离为1的范围内;烃源岩排烃边界与基底构造脊之间的不整合区域可供油气发生侧向运移.通源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3个地质要素输导门限的叠加复合控制了源内垂向输导模式有利运聚区;不整合面、非通源断裂、连续性砂体、构造脊4个地质要素输导门限的叠加复合控制了侧向阶梯状输导模式有利运聚区.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珠一坳陷珠江组下段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认为恩平中半地堑、西江北—西江南半地堑、惠州凹陷、陆西半地堑是油气运聚有利区;用已发现油气田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84.8 % 的油气储量和92.1 % 的油藏都分布在上述预测有利区带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015 Vol. 36 (S2): 156-1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250KB] ( )
169 周立明, 庞雄奇, 武鲁亚, 匡立春, 庞宏, 白桦, 郑定业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深层油气成藏底限及其判别

随着含油气盆地中浅层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层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深层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随着研究区勘探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物性不断变差,油气成藏底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质、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进行了研究,并用实际钻探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对应的孔隙度介于1.9 % ~2.2 %,深度底限介于6 500~7 000 m,孔喉半径约为0.036 μm;油气成藏底限之下,储层自由流体空间消失,储层失去渗流能力,储层内外有效势差为0,导致成藏作用结束,无油气勘探潜力.

2015 Vol. 36 (S2): 169-175,19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335KB] ( )
176 庞宏, 尤新才, 胡涛, 白桦
准噶尔盆地深部致密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预测——以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为例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烃源岩和储层系统分析,阐明深部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并预测致密油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深部具有很好的致密油形成条件:TOC分布在1.1 % ~2.0 %,Ro分布在1.0 % ~1.6 %,有效烃源岩厚度最大可达200 m;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生烃强度大于250×104t/km2范围.储层控制了致密油的成藏门限,其储层有效孔隙度下限为2 % ;储层孔隙度和厚度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含油气性;深部储层范围(孔隙度≤10 % )决定了致密油藏的边界.应用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LDPS"对玛湖凹陷西斜坡深部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显示潜在勘探区域主要分布在风南7井区—夏72井区及其以南周边、百泉1井区以南和风城011井区以东.

2015 Vol. 36 (S2): 176-18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747KB] ( )
184 黄捍东, 向坤, 王彦超, 张生, 李冰姝, 杨亚迪, 李金奎
匹配追踪法在碳酸盐岩流体检测中的应用——以哈萨克斯坦楚-萨雷苏盆地为例

由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结构复杂,给含油气性的正确判识带来了较大困难.匹配追踪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高精度时频域分解技术,基于含气储层的频率特性构造的流体活动性属性参数,可较好指示碳酸盐岩储层含油气的变化.以哈萨克斯坦楚-萨雷苏盆地ASA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应用匹配追踪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高精度时频分解,根据地震波入射饱和流体多孔介质波动方程,建立流体活动属性与频率关系式,获得与流体性质密切相关的流体因子,对含气储层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经钻探证实,单井吻合率达86.3 % .这一预测成果对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今后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

2015 Vol. 36 (S2): 184-19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31KB] ( )
194 汪文洋, 庞雄奇, 武鲁亚, 陈冬霞, 霍志鹏, 庞莹, 陈迪
全球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藏压力分布特征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储层、高温环境、凝析气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在盆地深层,油气藏总体以超压为主,被动陆缘盆地、碎屑岩储层、非致密储层、高温环境、油气混相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不同压力特征油气藏随埋深呈现一定规律性:①负压和常压油气藏分别分布在深度2 500 m和3 500 m以上地层中,超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度4 500 m以下地层中;②常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2 400 m、1 600 m和1 200 m,呈变浅趋势;超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4 400 m、3 600 m和2 800 m,同样呈变浅趋势;③负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浅层,常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层,超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深层;④冷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宽,热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窄,温盆介于两者之间.

2015 Vol. 36 (S2): 194-20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4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