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6年 37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16-11-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广  告
地质勘探
1323 朱如凯, 吴松涛, 苏玲, 崔景伟, 毛治国, 张响响
中国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致密储层孔喉尺寸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表征难度大。通过系统梳理目前致密储层表征技术发展现状,指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调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需加强样品代表性尺度研究;2追求新技术/方法的同时,需加强技术有效适用范围研究;3强调定量表征数据拼接的同时,需加强多尺度定性与定量数据融合,提高表征精度。提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核心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多学科联合攻关,静态表征与动态演化相结合,实现孔隙结构的全面表征;2加强宏观尺度研究,密切联系可动流体评价,实现对规模有效储集体的准确预测;3加强现场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储层增产改造措施,实现对工程甜点的评价优选。

2016 Vol. 37 (11): 1323-133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52KB] ( )
1337 陈桂华, 白玉湖, 陈晓智, 徐兵祥, 祝彦贺, 冯汝勇, 陈岭
页岩油气纵向综合甜点识别新方法及定量化评价

页岩储层厚度一般较大,且储层物性纵向上非均质性强,长水平井多级压裂开发技术要求对水平井着陆点及轨迹进行优选。通过综合考虑页岩可压性、资源禀赋、流动性等因素,提出了页岩油气纵向综合甜点的概念,其是纵向地质因素与工程因素的综合。建立了页岩油气纵向综合甜点识别流程及方法,实现了纵向上从远景段、有利段、核心段,再到甜点段的识别过程。定义了纵向综合甜点指数,可以量化评价储层物性纵向分布的差异及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地应力分布预估有效压裂裂缝高度,定义了纵向综合甜点系数,能够准确量化最优水平井着陆点,可以有效指导水平井靶点及轨迹设计,并且经过现场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6 Vol. 37 (11): 1337-1342,136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33KB] ( )
1343 石开波, 刘波, 田景春, 潘文庆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震旦系可能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的准确认识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震旦系野外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发育3种类型沉积体系:碎屑岩沉积体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纵向上具有从碎屑岩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特征。3种类型沉积体系与震旦纪3次“海侵-海退”旋回相对应,早震旦世初期(ZSQI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下段碎屑岩沉积体系,早震旦世晚期(ZSQⅡ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上段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初期(ZSQⅢ期)的海侵形成了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体系;3次海退过程形成下震旦统中部、顶部及上震旦统顶部3个不整合面。新元古代,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盆地进入大陆裂谷演化时期。震旦纪为克拉通内坳陷及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具有“南隆北坳”的古地理特征。早震旦世,发育巴楚-塔中-塔东南隆起及塔北残余古陆,北部为滨海-陆棚环境,西南部为滨海-陆棚-半深海环境;晚震旦世,塔北古陆消失,北部为潮坪环境,西南地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

2016 Vol. 37 (11): 1343-136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01KB] ( )
1361 蒋有录, 王鑫, 于倩倩, 王永诗, 刘华, 景琛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特征及与油气富集关系

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凹陷地层压力场具有明显差异,压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以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实测地层压力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超压与生烃作用、压力场与油气富集等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新生界纵向压力场大致可归为3类,即常压型、单超压型、双超压型;不同类型压力场凹陷的分布具有分区性:常压型多分布于盆地外围凹陷,单超压型在盆地广泛分布,双超压型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生烃作用对凹陷超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超压层系与主力生烃层系相对应,凹陷充填演化历史及主力生烃层系的差异可能是形成3类凹陷压力场的主要原因。凹陷生烃层系超压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平面上油气围绕超压中心分布,超压程度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受凹陷压力场类型控制,常压型凹陷油气主要富集于生烃层系及紧邻层系,单超压型凹陷油气富集于生烃层系及上下多套层系,而在双超压型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生烃层系超压程度影响凹陷油气富集程度,富油凹陷均为超压幅度较大的凹陷。

2016 Vol. 37 (11): 1361-136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007KB] ( )
1370 叶涛, 韦阿娟, 祝春荣, 王粤川, 高坤顺, 曾金昌
渤海海域基底“改造型火山机构”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

定义渤海海域中生代义县组沉积期侵位定型的完整火山机构遭受改造后的残留体为基底“改造型火山机构”。以研究区大量的钻井、地震、测井以及薄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基底“改造型火山机构”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结果表明,基底“改造型火山机构”主要受岩浆性质、古地貌以及后期改造共同控制,后期断裂切割与差异剥蚀是火山机构改造的主要形式;研究区火山岩发育强与弱两种喷发模式,均属于“反序式”喷发,其中爆发相与中、酸性溢流相为优质储集相带;风化、旋回、期次界面控制优质岩相的垂向展布,各级次界面与残存优质岩相耦合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在风化壳或喷发界面150 m以内,同时优质岩相残存的火山机构中寻找期次界面是此类火山岩勘探的重点。

2016 Vol. 37 (11): 1370-1380,14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589KB] ( )
1381 康逊, 胡文瑄, 曹剑, 杨召, 吴海光, 向宝力
钾长石和钠长石差异溶蚀与含烃类流体的关系——以准噶尔盆地艾湖油田百口泉组为例

钾长石和钠长石差异溶蚀及与含烃类流体的关系和成储效应是储层地质学与矿物学研究中有争议的科学问题,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艾湖油田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首次在储层中发现了钾长石和钠长石的差异溶蚀现象,即钾长石溶解,而钠长石不溶解,甚至次生加大。这种差异溶蚀具有与含烃类流体密切相关的层间差异性,自下而上百口泉组一段-百口泉组三段,随含烃类流体丰度逐渐降低,钾长石溶蚀(钠长石不溶/次生加大)强度逐渐减弱。这种正相关性的原因在于,与油气充注相关的酸性流体促进了钾长石溶蚀,并且百口泉组一段-百口泉组三段,烃类充注强度不断减弱,从而导致了钾长石溶蚀程度不断降低。因此,这一差异溶蚀过程指示了酸性的含烃类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强度,并产生了次生孔隙,改善了物性,指示研究区玛18-艾湖2井区的上倾位置具有勘探远景。

2016 Vol. 37 (11): 1381-139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235KB] ( )
1394 李磊, 许璐, 刘豪, 谭卓, 唐文
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三维地震表征及演化——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英79井区为例

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为例,基于钻、测井数据以及三维地震数据,开展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三维地震表征,对河口坝的动力学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赣江三角洲河口坝沉积观测结果,总结分流河道-河口坝的沉积演化模式。古龙凹陷英79井区嫩江组三段可识别出3期分流河道-河口坝。从早期到晚期,泥岩颜色由黑灰色、深灰色到灰绿色转变以及河口坝厚度逐渐减薄(10 m、8.5 m和4.25 m),显示湖水由深变浅(17 m、14 m和7 m)。反旋回、漏斗状的河口坝在地震剖面上呈透镜状、高频、中弱振幅反射特征。携带细粒沉积物的水流在末端分流河道出口处,以紊流射流方式注入湖水,形成第1级河口坝。当第1级河口坝坝顶水体较浅时,第1级河口坝停止生长。水流在第1级河口坝两侧分流并水道化,形成次一级分流河道-河口坝。由于水深、分流河道的河口宽度不同,在分流河道末端发育不同级次、不同规模、展布特征差异的河口坝群。河口坝宽度与河口坝长度呈线性正相关,而河口坝长度则与其对应的分流河道口的宽度呈指数相关。

2016 Vol. 37 (11): 1394-140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048KB] ( )
1403 喻思羽, 李少华, 何幼斌, 段太忠, 廉培庆, 陶金雨, 包兴
基于样式降维聚类的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

评 价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能否在保证建模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协调计算效率和内存空间二者的平衡。基于样式的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SIMPAT存在一定不足,使得SIMPAT算法在提出多年后仍然难以实际应用。国外学者提出了SIMPAT算法的改进算法:Filtersim和DisPat,但是在平衡计算效率和内存空间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深入剖析SIMPAT算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了基于样式降维聚类的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新算法采用邻近等间距取样法对所有数据样式进行降维聚类处理,把相似的数据样式聚为一类。不同于SIMPAT算法的一次相似度匹配计算,新算法采用2次相似度比较:先比较数据事件与样式类代表性样式的相似度,找到最相似的样式类;再进一步比较数据事件与该样式类中全部数据样式的相似度,进而确定相似度最大的数据样式。以 二维和三维实例比较了新算法与传统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SIMPAT、Snesim、Filtersim和DisPat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的模拟计算效率。结果表明,新算法在保证模拟质量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基于样式的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算法的计算效率,并节省内存空间。

2016 Vol. 37 (11): 1403-140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89KB] ( )
油田开发
1410 陈元千, 唐玮
广义递减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对于已经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开发的油气田,产量递减法是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产量和递减率的重要方法。基于广义的Arps指数递减、双曲递减和调和递减,结合陈氏线性递减模型,建立了广义递减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油气田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产量和递减率的预测。递减因子m是判断和区分递减类型的重要参数。当m=2时为线性递减;当m=1时为指数递减;当0 <m <1时为双曲递减;当m=0时为调和递减。通过对五里湾1区、东河塘和法哈牛3个已开发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所建立的广义递减模型实用有效。

2016 Vol. 37 (11): 1410-141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08KB] ( )
1414 谭锋奇, 许长福, 王晓光, 陈玉琨, 程宏杰, 张记刚, 彭寿昌
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

砾岩油藏特殊的沉积环境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呈现复模态特征,渗流系统以“稀网-非网状”流态为主,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及两者差异的研究成为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难点和关键。克拉玛依油田属于典型的砾岩油藏,选取实际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CT扫描技术研究了亲水和弱亲油岩石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微观驱替机理,并且在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2种驱替方式下砾岩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砾岩油藏亲水岩石水驱与聚合物驱渗流机理均以沿岩石表面“爬行”驱替为主,而弱亲油岩石则均以沿孔隙中部“突进”驱替为主,由于渗流机理的差异性,亲水岩石水驱后残余油主要在细喉道及孔隙交汇处赋存,聚合物溶液通过更强的剪切拖拽作用把这些残余油切割成许多小油滴,进而随着聚合物溶液顺利通过狭窄的喉道向前运动,以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弱亲油岩石水驱后残余油主要以油膜形态及细孔道赋存为主,聚合物溶液以更强的剪切应力促使油膜通过桥接连通和形成油丝2种方式从颗粒表面被聚合物驱替带走。由于聚合物溶液与注入水溶液的性质存在本质差别,导致复模态的孔隙结构对聚合物溶液渗流和驱替的影响远小于水驱溶液。因此,针对2种不同润湿性的岩石,储层孔隙结构是水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物性和含油性的影响较小,而聚合物驱效果则与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2个驱替阶段油藏的采收率。

2016 Vol. 37 (11): 1414-14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02KB] ( )
石油工程
1428 宗艳波, 王磊, 史晓锋
SAGD成对水平井磁导向测距仪研制与应用

在稠油开发中,SAGD(蒸汽辅助重力燃油)成对平行井是两口间距固定,且保持在同一垂直剖面上的平行水平井,上部为注气井,下部为生产井。为保证注气井钻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注气井钻井过程中,必须实时掌握准确的井间距和井间扫描角信息。常规MWD测量工具受邻井套管或筛管的磁干扰影响,无法提供准确的井间距和井间扫描角数据,无法保证成对水平井的间距。利用旋转磁场的定向和测距特性,研制出一种磁导向测距仪,利用幅度解调和角度扫描算法实现井眼间距和井间扫描角的直接测量。实现了井眼间距测量范围3~10 m,测量精度0.3 m,井眼高边偏离角测量范围±180°,测量精度2°。数值模拟试验、室内地面试验验证了该仪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现场试验及应用进一步证明该仪器在成对水平井定向服务的可行性。

2016 Vol. 37 (11): 1428-14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96KB] ( )
1435 吕涛, 徐长航, 陈国明, 刘红兵, 赵康, 梁学滔
穿刺工况自升式平台动力灾变特性

针对穿刺引起的自升式平台结构损伤问题,系统研究其动力灾变行为。考虑损伤积累对刚度衰减影响提出构件失效准则,在定义结构抗力和地基抗力基础上提出穿刺工况下平台结构失效准则,以121 m桁架式自升式平台为研究对象,考虑构件损伤演化及桩土动力耦合作用建立平台整体分析模型,并从入泥承载力、损伤影响、约束条件3方面验证了模型适用性;进一步基于整体失效准则开展穿刺工况下平台动力灾变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构件损伤演化降低了平台极限承载能力并影响其整体灾变演化规律,CEL法可以有效模拟复杂土层桩土动力耦合作用;穿刺工况下平台失效模式受结构抗力和地基抗力共同影响,其演化规律为未穿刺桩腿与桩靴连接区域杆件由于船体倾斜产生较大弯矩发生塑性变形,随着穿刺深度的增加进一步演化为上下导向块区域桩腿杆件屈曲变形,这与穿刺工况下观察到的桩腿失效模式一致。

2016 Vol. 37 (11): 1435-14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78KB] ( )
1443 杨文, 曹学文, 陈鹏, 靳学堂, 胥锟
单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率模型修正

单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率预测模型中,内部一致经典成核理论(ICCT)因其较好的准确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该模型仍存在未考虑真实气体效应及液滴曲率半径对表面张力影响的缺点。鉴于此,从两方面对ICCT模型进行了改进与修正,并与水、重水、醇类(正丙醇、正丁醇)、烃类(正庚烷、正辛烷)等成核率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同时考虑真实气体效应及液滴曲率半径对表面张力影响时,水及重水修正模型计算结果比ICCT模型更好,但醇类、烃类等气体计算结果反而不如ICCT模型,预测效果较差,认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Benson & Shuttleworth(BS)表面张力模型的不准确性;仅考虑真实气体效应的修正模型对各类介质的计算结果均取得了比ICCT模型更好的预测结果,推荐在成核率计算时使用此模型。

2016 Vol. 37 (11): 1443-14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21KB] ( )
广  告
20161101
成都格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2016 Vol. 37 (11): 201611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58KB] ( )
20161102
山西恒星催化净化有限公司
2016 Vol. 37 (11): 2016110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