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9年 40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9-05-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广  告
本期全文
典型油气田
地质勘探
509 杨海风, 王德英, 高雁飞, 王军, 李正宇, 钱赓
渤海湾盆地盆缘洼陷新近系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差异富集机理——以黄河口凹陷东洼为例

以往认为盆缘洼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盆缘洼陷现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热点领域,但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亟待深入。基于地球化学资料,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原油和天然气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其中原油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为新近系油藏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原油的形成早于天然气的形成,气藏的分布整体浅于油藏的分布,但其具体分布受控于新近系馆陶组中-上部、明化镇组下段中-下部和明化镇组上段底部3套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总体呈现"南部富油、北部富气,西部富油、东部富气,下部富油、上部富气"的分布规律。

2019 Vol. 40 (5): 509-5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06KB] ( )
519 庞礴, 董月霞, 陈迪, 庞雄奇
含油气盆地砂岩目的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基本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砂岩油气藏为例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探究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建立地质模式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822口探井中8520个砂岩目的层段油气富集程度的影响因素与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含油气目的层的孔渗结构、毛细管压力差以及周边源岩的排烃条件是影响油气富集的关键要素。源岩的排烃提供了物质基础,目的层的孔渗结构决定了容积空间,毛细管压力差是油气运移聚集的关键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在3种要素联合作用下,油气的富集程度随埋藏深度增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在初始埋藏阶段,目的层的孔隙空间大,但由于内、外毛细管压力差太小且源岩供烃量不足而不利于油气富集;在中等埋深阶段,源岩供烃充足,目的层的孔隙空间较大,内、外毛细管压力差大而有利于油气富集;在埋深较大阶段,源岩供烃潜力减弱,目的层的孔隙空间小,内、外毛细管压力差低,油气富集程度变差;在埋深非常大的阶段,源岩供烃潜力枯竭,目的层中束缚水的饱和度达100%,内、外毛细管压力差消失,油气不能富集成藏。油气的富集模式从机制上解释了高孔渗目的层不一定富集油气、低孔渗目的层有时能够高度富集油气的地质现象,为复杂条件下评价和优先钻探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019 Vol. 40 (5): 519-53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55KB] ( )
532 蔡少武, 周东红, 王德英, 张京思, 张震, 李颖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构造发育特征与有利勘探方向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位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交会形成的强烈转换拉张构造区,其断裂系统具有伸展与走滑双重动力作用机制。通过对秦南凹陷各个洼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主要控洼断裂在新生代各时期的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秦南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秦南凹陷的断裂发育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断裂活动强度在区域上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活动性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秦南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其中,西洼和东南洼为伸展构造,东洼以走滑-伸展构造为主;秦南凹陷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分为7个阶段。通过分析秦南凹陷伸展与走滑的双重动力作用机制及各个洼陷构造发育特征的差异性,揭示了秦南凹陷的构造特征对油气赋存和成藏的影响,为秦南凹陷东洼的有利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2019 Vol. 40 (5): 532-54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341KB] ( )
542 石雨昕, 高志勇, 周川闽, 翟弈程, 樊小容, 冯佳睿
新疆博斯腾湖北缘现代冲积扇与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与意义

辫状分支河流体系的展布特征能够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博斯腾湖北缘的黄水沟冲积扇和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发育典型的分支河道,形成分支河流体系。基于野外勘察和沉积露头的详细观察,从"源"到"汇"分析黄水沟冲积扇和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中分支河流体系辫状河道的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将黄水沟冲积扇划分为3个区带、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划分为4个区带。不同区带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沉积物卸载量减少、粒径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水动力减弱、河道宽度变窄。分支河流体系所显示的河道沉积范围比单个河道相模式更大,在有利储层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现今干旱气候与构造背景相同的条件下,物源的供给、河流的卸载量、沉积物的扩散能力和扇体的坡度等是控制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9 Vol. 40 (5): 542-5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546KB] ( )
557 黄兴, 李天太, 王香增, 高辉, 倪军, 赵金省, 王琛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

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重要指标。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对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不同小层下的6块典型致密岩心样品进行了可动流体特征研究,并以毛细管压力曲线为基础,将核磁共振T2谱分布换算为孔喉半径分布,确定了可动流体的最小孔喉半径。利用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纳米CT扫描等技术,分析了可动流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的核磁共振T2谱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右峰发育型、单峰型、右峰微发育型、左右峰相当型;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孔隙和中孔隙内,部分微-小孔隙中也赋存有一定量的可动流体;可动流体百分数为6.89%~70.09%,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39%~5.62%,可动流体所占的最小孔喉半径为0.024~0.555 μm,其分布范围广,反映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可动流体参数与储层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造成长8油层组中可动流体参数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渗透率、孔喉结构特征、黏土矿物的含量及赋存方式、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孔喉连通性、微裂缝发育程度等。

2019 Vol. 40 (5): 557-56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431KB] ( )
568 肖富森, 黄东, 张本健, 唐大海, 冉崎, 唐青松, 尹宏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具有埋藏浅、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低油价下效益开发的重要现实领域之一。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川西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川中北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侏罗系湖相烃源岩,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和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结合气源分析结果、构造背景和目前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程度,明确了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向川西北、川中北和川东北地区进行"深化、甩开勘探开发部署"的总体方针,其中川西地区龙门山前缘北段的梓潼凹陷,川中北地区的金华、秋林、公山庙、营山地区以及川东北大巴山前缘的五宝场、渡口河地区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下一步浅层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地区。

2019 Vol. 40 (5): 568-576,5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121KB] ( )
577 马雪莹, 樊茹, 卢远征, 罗忠, 邓胜徽, 张放
重庆南川地区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牙形石序列及地质意义

通过对重庆南川地区三泉镇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的露头剖面进行连续的牙形石采样分析,确定了29属55种牙形石,建立了8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Baltoniodus norrlandicus带、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Lenodus variabilis带、Pygodus serra带、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和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带,其发育时代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奥陶世凯迪期。其中,可能缺失2期牙形石带及相应的地层,包括牯牛潭组顶部缺失与湖北宜昌地区黄花场剖面相对应的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带,大田坝组与宝塔组之间缺失与黄花场剖面大致相当的Baltoniodus alobatus带。从中扬子的湖北宜昌地区向西至重庆石柱地区,再到上扬子的重庆南川-贵州习水地区,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由发育完整转变为在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缺失1期牙形石带及相应地层,在达瑞尔威尔阶的中-上部和桑比阶内部缺失2期牙形石带及相应地层。地层特征表明,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上扬子地区曾存在古陆,而中扬子地区则一直保持了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2019 Vol. 40 (5): 577-5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987KB] ( )
油田开发
587 苏皓, 雷征东, 李俊超, 龚斌, 赵文琪, 鞠斌山, 张荻萩, 秦鹤
储集层多尺度裂缝高效数值模拟模型

针对储集层复杂裂缝多尺度特征与现有裂缝数值模拟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了多尺度裂缝高效数值模拟三重介质混合模型。模型对多尺度裂缝进行分级处理,对导流能力强、跨度广的大尺度裂缝,采用离散裂缝模型进行显性表征;对导流能力较弱、跨度窄的中尺度和小尺度裂缝,采用传统连续介质模型分别进行双重介质等效和基质增强等效,并提出一套与非结构化网格相适应的形状因子、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属性等效方法。基于商业模拟器及矿场实际井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模拟多尺度复杂缝网发育的储集层,与传统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缝模型相比,模拟效率能大幅提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2019 Vol. 40 (5): 587-593,6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86KB] ( )
594 李俊键, 成宝洋, 刘仁静, 孟凡乐, 刘洋, 高亚军, 马康, 姜汉桥
基于数字岩心的孔隙尺度砂砾岩水敏微观机理

新疆莫北油田是典型的砂砾岩油田,矿场实践表明油藏存在严重的水敏伤害问题。为防止水敏伤害后储层物性变差,针对该地区砂砾岩水敏损伤机理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CT扫描实验进行三维矿物分布重构研究水敏损伤机理的方法。通过对比QEMSCAN确定的矿物分布图和Micro-CT扫描岩心切片的灰度图,建立CT扫描灰度值与不同矿物组分的对应关系。然后对CT扫描的整块岩心矿物组分进行识别,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的矿物含量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比水敏前后重构的三维数字岩心,对水敏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重构的数字岩心并基于侵入-逾渗理论模拟了两相渗流过程,获得了伤害前后相渗曲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造成水敏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非晶体矿物(黏土)的膨胀、分散和运移,在这一过程中大孔喉被分割成小孔喉,且喉道的损伤程度大于孔隙的损伤程度,进而导致了渗透率的下降。通过相渗曲线分析可知,发生水敏后,不仅绝对渗透率降低,相对渗透率亦降低,水敏对于油水两相的总有效渗透率的伤害是绝对渗透率伤害的1.6~2.0倍。

2019 Vol. 40 (5): 594-6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840KB] ( )
石油工程
604 李子丰
油气井管柱冲击动力问题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钻采作业中经常遇到管柱冲击动力问题。具体工况包括:①射孔和爆炸松扣解卡时,炸药爆炸引发的管柱冲击振动;②用震击器解卡时,突然泄流和震击力引发的管柱冲击振动;③钻柱、套管柱、油管柱、抽油杆柱断脱或刹车不灵或操作失误,导致管柱沿井筒向下滑落冲击井底或泵阀,以及管柱下放时突然遇阻的情况。对文献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油气井管柱力学三原理、油气井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油气井管柱的屈曲和拉力扭矩分析、钻柱动力学、直杆和薄壁管在轴向冲击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以及有限元力学仿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管柱冲击动力研究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和预期结果等提出了建议。

2019 Vol. 40 (5): 604-61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217KB] ( )
611 祝效华, 李波, 李柯, 朱宽亮, 胡中志, 常学军
大斜度井钻柱动态摩阻扭矩快速求解方法

中国正在逐渐加大滩海油气资源的开采力度,大斜度井是滩海油气开采的主要井型,大斜度井极限延伸钻进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开采效益。钻前与钻井过程中摩阻扭矩的精准预测和准确快速计算是确保大斜度井极限延伸钻进的关键。目前基于有限元框架的动态摩阻扭矩计算方法,既能计算稳态摩阻扭矩又能计算瞬态波动量,同时与解析解相比,还可以更好地处理边界条件,有效提高摩阻扭矩的计算精度,但计算速度慢,现场使用不便。为确保动态摩阻扭矩的计算精度并提高计算速度,笔者基于大斜度井动态摩阻扭矩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相似度原理,建立了各系统参数影响摩阻扭矩的快速插值模型,并开发了一套高精度和高计算效率的摩阻扭矩计算软件,该方法和软件已在冀东油田的大斜度井中推广应用。

2019 Vol. 40 (5): 611-62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55KB] ( )
典型油气田
621 宋岩, 马行陟, 柳少波, 姜林, 洪峰, 秦义
沁水煤层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沁水盆地历经了油气普查和煤层气勘探开发2个阶段(共60余年)的探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也是世界上高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典范。尽管高煤阶煤层气田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低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三低一强"特征,但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优越,主力产层太原组15#煤层和山西组3#煤层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陆表海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厚度大、多由腐殖煤类构成,主要含镜质组。受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煤层煤阶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煤层气成藏经历了两次生烃、气体相态转化和水动力控制顶、底板封闭的3个阶段。针对沁水盆地地形及高煤阶特征,形成了山地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丛式井钻完井技术,"复合V型"为主的多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解堵性二次压裂增产技术,高煤阶煤层气排采控制工艺,煤层气集输技术等一系列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支撑了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的规模开发和工业化发展。

2019 Vol. 40 (5): 621-6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803KB] ( )
广  告
20190501
《石油学报》广告征订启事
2019 Vol. 40 (5): 201905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89KB] ( )
20190502
钻完井液与固井工程软件
2019 Vol. 40 (5): 2019050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25KB] ( )
20190503
深水钻井液技术
2019 Vol. 40 (5): 201905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73KB] ( )
20190504
深水固井技术
2019 Vol. 40 (5): 201905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4KB] ( )
20190505
高温高压钻井液技术
2019 Vol. 40 (5): 2019050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66KB] ( )
20190506
高温高压固井技术
2019 Vol. 40 (5): 2019050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93KB] ( )
本期全文
201905000
2019年第40卷第5期
2019 Vol. 40 (5): 20190500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