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陈旋, 肖冬生, 王波, 武超, 于海跃.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勘探突破及意义[J]. 石油学报, 2024, 45(2): 348-357. |
[2] |
李国雄, 刘成林, 王飞龙, 汤国民, 阳宏, 曾晓祥, 吴育平, 杨小艺.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东营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模式[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568-1584. |
[3] |
卢志远, 何治亮, 马世忠, 何宇, 牛东亮, 聂海宽, 朱杰. 高能辫状河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以苏东X密井网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8): 1003-1014. |
[4] |
葛家旺, 朱筱敏, 吴陈冰洁, 张向涛, 贾连凯, 易震, 肖张波.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因差异——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恩平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39-152. |
[5] |
崔明明, 李进步, 王宗秀, 樊爱萍, 高万里, 李义军, 王一.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以苏里格气田西南部石盒子组8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3): 279-294. |
[6] |
兰蕾, 李友川, 王柯, 姜雪, 孙涛, 王建新. 一组有效区分渤中凹陷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J]. 石油学报, 2019, 40(1): 35-41. |
[7] |
李易隆, 贾爱林, 冀光, 郭建林, 王国亭, 郭智, 张吉.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石盒子组八段辫状河储层构型[J]. 石油学报, 2018, 39(9): 1037-1050. |
[8] |
蒲秀刚, 赵贤正, 李勇, 陈蓉, 周立宏, 颜照坤, 肖敦清. 黄骅坳陷新近系古河道恢复及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8, 39(2): 163-171. |
[9] |
金凤鸣, 侯凤香, 焦双志, 李熹微, 涂太明, 赵晨, 王鑫, 孙守刚. 断陷盆地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以饶阳凹陷留107区块为例[J]. 石油学报, 2016, 37(8): 986-995. |
[10] |
牛博, 高兴军, 赵应成, 宋保全, 张丹锋, 邓晓娟.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1): 89-100. |
[11] |
张阳, 邱隆伟, 杨勇强, 李际, 师政. 频繁超剥地区层序、不整合特征及圈闭发育模式——以东营凹陷草桥北部地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东营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4, 35(5): 857-866. |
[12] |
孙天建, 穆龙新, 吴向红, 赵国良, 徐锋, 王振军, 覃志, 方子奇.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以苏丹穆格莱特盆地Hegli油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4, 35(4): 715-724. |
[13] |
刘锐娥, 肖红平, 范立勇, 张春林, 郝爱胜, 缪卫东.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洪水成因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J]. 石油学报, 2013, 34(增刊一): 120-127. |
[14] |
王国仓 孙敏卓 王 鹏 张庆饶 邓 文 龙国徽 谢 梅 史基安. 柴北缘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J]. 石油学报, 2012, 33(2): 241-248. |
[15] |
刘钰铭 侯加根 宋保全 周新茂 陈宏魁 张腊梅.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1, 32(5): 836-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