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金民, 江青春, 刘树根, 金鑫, 范建平, 李智武, 黄士鹏, 苏旺, 杨迪, 姜华, 叶玥豪, 王佳蕊, 王俊轲, 任杉.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含海泡石层系古环境与沉积格局指示意义[J]. 石油学报, 2024, 45(6): 914-931. |
[2] |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陈旋, 肖冬生, 王波, 武超, 于海跃.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勘探突破及意义[J]. 石油学报, 2024, 45(2): 348-357. |
[3] |
张功成, 纪沫, 陈莹, 甘军, 王东东, 张春宇. 琼东南盆地“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J]. 石油学报, 2024, 45(1): 226-240. |
[4] |
邓运华, 杨永才, 杨婷. 世界油气形成的三个体系[J]. 石油学报, 2023, 44(6): 873-901. |
[5] |
董雪梅, 李静, 胡婷婷, 李静, 吴晨骁, 张洁, 陈亮.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及上超削蚀带勘探实践[J]. 石油学报, 2023, 44(3): 420-432. |
[6] |
任佳鑫, 宋金民, 刘树根, 赵容容, 罗忠, 李智武, 金鑫, 马行陟, 李柯然, 叶玥豪, 丁一, 李文皓, 赵玲丽, 田立洲. 四川盆地灯影组二段微生物丘滩体结构类型与沉积模式[J]. 石油学报, 2023, 44(2): 312-328. |
[7] |
蔺鹏, 吴胜和, 王高飞, 胡光义, 于欣雨. 陆坡海底水道类型与沉积构型模式——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深水研究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22, 43(8): 1132-1144. |
[8] |
唐勇, 宋永, 郭旭光, 赵靖舟, 吴涛, 黄立良, 何文军, 吴伟涛, 吴和源.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源上致密砾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22, 43(2): 192-206. |
[9] |
朱超, 刘占国, 宋光永, 龙国徽, 宫清顺, 赵健, 李森明, 夏志远, 吴颜雄, 田明智.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演化与分布[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558-1567,1622. |
[10] |
印森林, 高阳, 胡张明, 熊亭, 冯文杰, 赵俊威, 程乐利.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露头多点地质统计模拟——以山西吕梁坪头乡石盒子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2): 198-216. |
[11] |
杜威, 纪友亮, 张艺楼, 周淋, 吕文睿, 杨佳奇, 罗妮娜, 张宸赫. 湖泊缓坡带细粒河控三角洲沉积演化和形态特征——沉积正演数值模拟和现代沉积实例的启示[J]. 石油学报, 2021, 42(1): 33-44. |
[12] |
周立宏, 韩国猛, 马建英, 陈长伟, 杨飞, 张莉华, 周可佳, 陈双清, 杨帆, 董越崎, 周静. 歧口凹陷西南缘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古环境特征与沉积模式[J]. 石油学报, 2020, 41(8): 903-917. |
[13] |
高崇龙, 纪友亮, 靳军, 王剑, 杨召, 罗正江, 任影, 张月. 阵发性洪水控制的河流型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以和什托洛盖盆地北缘现代白杨冲积扇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3): 310-328. |
[14] |
张昌民, 宋新民, 支东明, 周心怀, 尹太举, 尹艳树, 朱锐, 冯文杰, 张宝进. 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再思考:来自分支河流体系的启示[J]. 石油学报, 2020, 41(2): 127-153. |
[15] |
邓运华, 兰蕾, 李友川, 刘世翔, 唐武, 陈莹. 论三角洲对南海海相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19, 40(S2):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