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年 2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6-09-25

1 张水昌, 朱光有
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是一个高度富气的盆地,在四川盆地已发现的海相大中型气田多以孔隙型储层为主,普遍含有硫化氢(一般占天然气体积的0.2%~17%),烃类主要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充足的气源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古隆起为海相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富含膏盐的白云岩储层为硫化氢的形成提供了硫源和催化条件.海相层系大多经历过较大的埋深,这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更为原油裂解提供了催化条件,导致气藏中既富含硫化氢又富含甲烷气.研究表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成藏条件优越,是最现实的勘探目的层系;四川盆地邻近膏盐层上下的大量薄层席状分布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为潜在的勘探目的层;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
2006 Vol. 27 (5): 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081KB] ( )
9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胡建武
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机理
通过对多个盆地大量样品的多参数对比分析,建立了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多参数识别标志,揭示了不同成熟度指标对超压的差异响应.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的4个层次:①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生烃作用)和烃类的热演化;②超压仅抑制了烃类的热演化和富氢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而对贫氢干酪根组分的热演化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镜质体反射率未受到抑制;③超压抑制了烃类的热裂解,而对干酪根的热降解未产生明显影响;④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未产生可识别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层次取决于超压发育后有机质热演化反应的体积膨胀效应、产物浓度变化速率及超压的发育特征.早期强超压和长期保持封闭流体系统是产生第一层次超压抑制作用的必要条件.超压发育过晚、超压强度低、超压流体频繁释放等都可能导致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不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2006 Vol. 27 (5): 9-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656KB] ( )
19 常波涛
陆相盆地中不整合体系与油气的不均一性运移
不整合体系类型及其分层结构特征是不整合体系内油气不均一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陆相盆地内,可依据构造应力性质、强度及不整合时空表现形式来划分不整合体系,其中断褶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最有利于油气运移,不同类型不整合体系的空间叠置导致油气在宏观上运移的不均一性.现今不整合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地层所受的风化、剥蚀和大气水淋滤作用及后期的水进沉积作用关系密切.不整合体系在纵向上的三段结构特征与古风化带的垂向分层规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不整合体系中的薄层砂砾岩和风化淋滤带的中段是有利的油气运载层,中部风化粘土层中裂缝发育特征是油气窜层运移的关键,油气在不整合体系内始终沿着级差最大的方向以"线状"优势运移,在优势通道上的有利圈闭内聚集成藏.
2006 Vol. 27 (5): 19-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03KB] ( )
24 赵靖舟, 武富礼, 闫世可, 顾根深, 郭德运, 杨县超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背景的存在是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中型油田的形成均与一定规模的鼻状隆起背景有关.对延长组上部长1-长2-长3成藏组合以及侏罗系成藏组合而言,断裂及裂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水动力则是三叠系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等复合油藏是该区三叠系油藏的主要类型.
2006 Vol. 27 (5): 24-27,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26KB] ( )
28 王兆明, 罗晓容, 刘楼军, 吴鉴, 张秉良, 陈瑞银, 武明辉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末期.根据断层岩中发育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断层带中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确定了该断层的最小贯穿深度为6 500m,至少断至侏罗系的烃源岩.对准噶尔南缘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霍-玛-吐断层向下断至侏罗系烃源岩,并在侏罗系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排烃之后,经过3次启闭过程,对应了3次成藏过程.断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可对油气藏形成遮挡.对成藏过程进行的分析表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的中部成藏系统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2006 Vol. 27 (5): 28-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34KB] ( )
35 刘金华, 张世奇, 孙耀庭, 魏垂高, 李尊芝
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与油气成藏
根据"安县"运动产生的不整合及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特征,对存在多个地层划分分区的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进行了岩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对比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前陆盆地内发育有两种层序模式,即构造层序和气候层序.构造层序又分为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两种类型,在川西前陆盆地东部和中部的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中可能发育地层油气藏.
2006 Vol. 27 (5): 35-4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85KB] ( )
41 吴东胜, 张玉清, 刘少华, 何幼斌, 刘学锋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气运聚及分布机理
轮古西潜山油藏是沿奥陶系顶部不整合构造分布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隐蔽油藏,油气分布不受现今局部构造高点控制.潜山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由岩溶缝、孔、洞相互交错、切割、连通所构成的复杂三维网络体系,主要分布于距潜山顶面0~160m深度段.在岩溶缝洞体系内,油气受浮力驱动并取道阻力最小的路径发生运移.其运聚过程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的控制:①缝、孔、洞发育带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流体输导通道的空间分布;②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运移的区域最终指向和局部运移取向;③构造格局、流体输导体系和油气供给源三者之间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由此,可应用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对本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作出预测和评价.
2006 Vol. 27 (5): 41-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81KB] ( )
46 张卫海, 陈中红, 查明, 曲江秀
东营凹陷烃源岩排油机理
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以油相形式从烃源岩中排出,水溶相是未熟油-低熟油初次运移的主要形式,在高成熟阶段,气溶相则为主要运移形式.幕式排油是烃源岩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排油方式,此时烃类以混合相形式运移.虽然东营凹陷烃源岩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具有相对滞排特征,但滞排使超压得到积累和"幕式"释放,因而厚层烃源岩仍具有较高的排油效率,其滞排系数(残留烃与生烃量比值)基本小于0.4.
2006 Vol. 27 (5): 46-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14KB] ( )
51 黄龙威
东濮凹陷西斜坡地区原油成熟度研究
采用GC-MS分析技术分析了东濮凹陷西斜坡胡状集和庆祖集油田原油芳烃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包括烷基二苯并噻吩(MDBT)系列、脱羟基维生素E和三芳甾烷(TAS)系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γ异构体比值、4-/1-MDBT值、4,6-/1,4-DMDBT值、C20/(C20+C26)TAS值以及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均反映东濮凹陷西斜坡二台阶构造带内的原油为烃源岩低熟阶段的产物,而长垣断层断裂带和长垣断层下降盘的原油属于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
2006 Vol. 27 (5): 51-5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38KB] ( )
56 刘昌岭, 陈强, 业渝光, 赵广涛, 张剑, 刁少波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的排盐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不同粒径的多孔介质模拟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过程,测定了孔隙水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的生成过程使周围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发生异常.水合物生成引起的排盐效应主要取决于耗气量.耗气量越大,生成水合物的量越大,排盐效应也就越强,但孔隙水溶液中不同离子质量浓度的变化并不一致.高频振动大大加快了反应速度;粗颗粒(粒径大于125μm)沉积物对水合物生成速度影响不大,而细颗粒(粒径小于74μm)沉积物则明显阻碍水合物的生成.压力对排盐效应的影响体现在反应时间上.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反应时间与过冷温度呈幂函数关系.
2006 Vol. 27 (5): 56-6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62KB] ( )
61 孙建孟, 王克文, 朱家俊
济阳坳陷低电阻率储层电性微观影响因素研究
以史南、金家两个油田为例,利用逾渗网络模型研究了低电阻率储层电性微观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储层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粘土含量和类型等微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低电阻率储层形成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微孔隙发育状况、孔隙连通性、地层水矿化度以及粘土的含量和类型等.对于不同油田,由于储层物性的差别,上述各因素对电阻率影响的相对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形成低电阻率储层的临界矿化度也不相同.史南油田临界矿化度约为170g/L,金家油田临界矿化度约为4g/L.
2006 Vol. 27 (5): 61-6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10KB] ( )
66 陈波, 韩定坤, 赵海涛, 赖志云
江陵凹陷深层储层次生孔隙非均质性成因
在江陵凹陷埋深超过3 000m的晚白垩纪地层发现了次生孔隙发育的砂岩储层油气藏,次生孔隙以粒间填隙物溶孔为主,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控制了有效油气藏的形成.储层在成岩过程中受地层水pH值变化的影响,经历1~3个世代的胶结或溶蚀作用,其中在晚成岩期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成岩环境对早成岩期生成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和储层中的长石矿物溶蚀,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但随后在溶孔中沉淀了不等量的硬石膏,导致了次生孔隙的非均质性.硬石膏胶结物的含量与储层岩石中长石矿物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石英砂岩内硬石膏胶结物含量低,长石砂岩的硬石膏胶结物含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中长石矿物的溶解为硬石膏在孔隙中的沉淀提供了物质来源.
2006 Vol. 27 (5): 66-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44KB] ( )
71 赵福麟, 戴彩丽, 王业飞, 冯德成, 陈凯
油井堵水概念的内涵及其技术关键
为了解决油井堵水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油井堵水概念的内涵及其技术关键.油井堵水概念应有5个内涵,即:油井区块整体堵水,深部堵水,选择性堵水,不同来水堵水,与其他措施结合的堵水.这些内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油井堵水概念内涵的技术关键是:油井区块整体堵水须建立选井的决策原则;油井深部堵水须有深部堵剂及其放置方法和合理深度的决定方法;选择性堵水应使用选择性堵剂和选择性注入方法;应根据来水的特点控制不同形式的来水方法;组合堵水应根据油井堵水与其他措施的作用互补原则.应用这些内涵及技术关键,可使油井堵水成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
2006 Vol. 27 (5): 71-74,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11KB] ( )
75 郭万奎, 杨振宇, 伍晓林, 张国印, 王海峰
用于三次采油的新型弱碱表面活性剂
以α-烯烃为初始原料,经过烷基化及磺化、中和,研制出了组分相对单一、结构合理的新型弱碱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室内评价结果表明,这种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配制的复合体系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碱浓度范围可与原油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同时,该表面活性剂对大庆油田不同区块、不同油层的油水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另外,由于表面活性剂组成较为单一,可大大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因吸附滞留而产生的色谱分离效应.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平均驱油效率可比水驱提高约20%.小井距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4.66%.这种表面活性剂为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工业化推广,特别是在二类油层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6 Vol. 27 (5): 75-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93KB] ( )
79 蒋廷学, 丁云宏, 汪永利, 单文文, 王欣
低渗透难动用储量压裂专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针对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难动用的特点,提出了经济有效开发的压裂专家系统.该系统包括基于网络功能的数据库、区块经济评价的蒙特-卡洛风险性分析、不规则井网与裂缝系统的快速评价、基于遗传算法的压裂方案优化及压后排液和求产的优化等.在此基础上,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进行了现场新技术的试验,包括考虑地应力的井网优化、低粘度压裂液及多种支撑剂组合注入、分层压裂、大型压裂、水力压裂及超前注水等.在3个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吉林油田前48区块提高产量34%,降低成本37%;在克拉玛依油田3口井进行了低聚合物压裂和分层压裂试验,压裂后原油产量提高2倍以上;在董志油田的超前注水也见到了实际效果.
2006 Vol. 27 (5): 79-8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84KB] ( )
83 李红南, 王德军
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
以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立了长期注水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类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不同含水期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油藏参数的演化,储层宏观物性参数及微观孔喉网络演化有利于驱油.油藏仿真模型是揭示长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三维空间演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技术手段.
2006 Vol. 27 (5): 83-87,9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11KB] ( )
88 邵长金, 李相方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电磁成像技术研究
根据分层介质中波的传播规律,由均匀介质中的三维张量格林函数得到频率域中柱状分层介质的张量格林函数表达式,经过傅立叶变换,可以得到空间域的格林函数,它是一个关于波数的奇异积分.通过改造积分路径,利用广义函数束方法对频率域格林函数进行采样,用复指数项将积分核近似,实现了积分的快速准确求取.通过积分方程方法,对水井和油井间在径向上有4个分层的模型进行了计算,反演结果和原模型结果吻合很好.将水平层状介质和柱状分层介质进行耦合,有效地实现了正韵律性地层的二维井间电磁成像.
2006 Vol. 27 (5): 88-9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909KB] ( )
92 黄学, 伍晓林, 侯兆伟
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原油烃机制研究
研究了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两株微生物采油菌作用于石油烃的机理,原油经两株菌种作用以后,高碳链饱和烃的相对含量降低,低碳链饱和烃的相对含量则相应增加,∑nC21-/∑nC22+值由原来的1.35分别升高到1.73和1.87;Pr/nC27与Ph/nC28值分别增加19.0%、17.9%和9.5%、23.1%,而Pr/nC17与Ph/nC18值在微生物作用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表明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作用原油烃时只降解高碳链饱和烷烃,同时无低碳饱和烷烃的生成.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中非烃的红外光谱分析也同样表明,有一定量的羧酸生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油样提取物中微生物产生的酸、醇、酮等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两株菌产酸以饱和烷基酸为主,尤其以直链饱和烷基酸居多,同时也生成一定量的环烷、烯基酸和少量的芳基酸.可以推断,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对大庆原油的降解以氧化降解为主要途径,存在一种非常规的次末端氧化,同时兼有末端氧化和双末端氧化,生成单脂肪酸、羟基脂肪酸和二羧酸.
2006 Vol. 27 (5): 92-9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978KB] ( )
96 李华斌, 陈中华
界面张力特征对三元复合驱油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分别采用了油水平衡界面张力和瞬时动态界面张力为1mN/m、0.1mN/m、0.01mN/m和0.001mN/m的4种体系进行了岩心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中,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平衡界面张力.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0.01mN/m时,体系的驱油效果与界面张力平衡值达到0.001mN/m时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元复合体系中碱的用量,甚至可以不用碱.此外,还可以降低对表面活性剂的苛刻要求,扩大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范围.
2006 Vol. 27 (5): 96-9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3KB] ( )
99 郑俊德, 高朝阳, 石成方, 刘波
水平井水淹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分析了水平井开发高含水油藏的风险,开展了水平井水淹机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基础模型及排式注水采油剩余油分布模型.对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和生产动态的因素共设计出66个单因素模拟方案,对各个单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评价,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各个因素对水平井开发效果和生产动态的定量敏感性结果.
2006 Vol. 27 (5): 99-102,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83KB] ( )
103 雷占祥, 陈月明, 冯其红, 陈耀武, 张莲忠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深部调驱数学模型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深部调驱机理,考虑到岩石表面化学吸附、渗透率降低、不可及孔隙体积等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制了油藏数值模拟器.以孤岛油田中二南Ng3-4层系为例,进行了注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从提高采收率角度来看,反相乳液注入浓度、体积及顶替液注入体积越大越好;但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时,这些参数存在一个最佳值.综合考虑成本、增油量、降低含水率等因素,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和模糊数学原理,优化设计了矿场注入方案,在先导试验区实施后,区块日产液量上升了21.3%,日产油量上升了37%,含水率下降了1.1%.
2006 Vol. 27 (5): 103-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1KB] ( )
108 吕开河, 孙明波, 邱正松
塔里木盆地依奇克里克区块煤层钻井技术研究
塔里木盆地依奇克里克区块地层复杂,钻遇的岩性主要有泥岩、砂岩和煤层,井壁失稳主要发生在侏罗系和三叠系的煤层井段.利用化学分析和力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侏罗系和三叠系煤层的坍塌机理和防塌钻井技术对策.实验结果表明,侏罗系和三叠系煤岩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团,煤化程度低,密度低,比表面积大,相对吸水量和比吸水量都很高;煤岩自身的强度较低,吸水后强度会进一步下降,浸泡液类型和围压对煤岩强度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煤层坍塌机理,探讨了煤层钻井的防塌技术,优选了适合于煤层的多元醇/KCl钻井液配方.现场应用表明,所确定的防塌钻井技术及多元醇/KCl钻井液能有效地防止煤岩井壁失稳和其他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确保了钻井安全,提高了钻井时效.
2006 Vol. 27 (5): 108-1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65KB] ( )
112 肖文生, 周小稀, 谷玉洪, 张世昌
直线电机抽油机研制
研制成功了直线电机抽油机.原有的抽油机是将电能转变为旋转运动,再通过机械方式转变为直线往复运动,机械效率低.直线电机抽油机是通过变频控制,直接将电能转变为直线往复运动,不但提高了机械效率,而且能够实现抽汲参数的无级调整,可根据抽油工艺的需要调整悬点运动规律,具备智能化控制和远程监控的有利条件.
2006 Vol. 27 (5): 112-1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21KB] ( )
115 刘健, 陈国明, 黄东升
冰区海洋平台疲劳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给出了在随机波浪载荷和冰载荷作用下平台构件疲劳损伤的一种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平台单个构件和平台整体的疲劳可靠性.用指数函数对波浪和海冰作用下平台构件的疲劳应力、应力循环次数和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拟合,拟合精度很好.根据拟合的指数函数,并基于S-N曲线和Miner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理论,推导出构件疲劳损伤的计算公式,使构件疲劳损伤的计算过程得到很大简化.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单个构件的疲劳可靠性计算公式,提出了平台整体疲劳失效的简化判断依据和平台关键失效模式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平台整体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可以有效地用于工程实际.
2006 Vol. 27 (5): 115-118,1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04KB] ( )
119 王俊奇, 徐永高, 薛中天, 徐惊雷, 白博峰
气井井筒跨音速气水分离与旋流排液技术
气井井筒跨音速气水分离技术主要基于超音速喷管与跨音速翼流动机理,通过喷管将流体加速,温度快速下降,致使饱和水凝结成液滴并从旋流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由于液滴在喷管冷凝时滞留时间仅有1ms左右,不易形成水合物,不需要加入水合物抑制剂等化学药品,可避免有害化学物的再生.将该技术用于气井井筒的结构设计,对天然气流经跨音速翼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流体在流场中的流动规律.
2006 Vol. 27 (5): 119-1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30KB] ( )
124 金衍, 陈勉, 张旭东
天然裂缝地层斜井水力裂缝起裂压力模型研究
受天然裂缝和倾角的影响,水力裂缝在斜井井壁处可能存在3种起裂方式,分别为沿天然裂缝面张性起裂、沿天然裂缝面剪切破裂和从岩石本体起裂.根据地层地应力状态及天然裂缝的产状,建立了裂缝性地层斜井水力裂缝3种起裂方式的起裂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水力裂缝起裂方式和起裂压力的判别方法.现场实例表明:该模型能成功地解释天然裂缝性地层的破裂压力.
2006 Vol. 27 (5): 124-12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29KB] ( )
127 周鹏, 王明时, 陈书旺, 葛家怡, 张锐, 孙红霞
用红外成像法探测埋地输油管道
为了辅助埋地石油管道巡线以及快速定位与排查偷油支管和泄漏点,提出了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埋地输油管道的方法.应用热力学传导理论,对埋地输油管道上方土壤层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学建模,论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完成了基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及具有便携、实时成像特点的红外管道探测仪的硬件设计,运用图像增强、图像分割、骨架跟踪等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了埋地输油管道的自动检测.油田现场试验证明,用这种红外管道探测仪可以方便、直观、快速地探测地下输油管道的位置、走向及分支状况.
2006 Vol. 27 (5): 127-130,1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10KB] ( )
131 路保平, 徐曾和
井眼周围可变形储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基于该储层模型假设,运用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流-固耦合变形的本构方程、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导出了可变形储层的流-固耦合渗流与变形基本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介质变形对流体质量守恒和孔隙流动压力对介质变形平衡的影响,也考虑了变形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该模型可用于研究井眼周围储层的变形及渗流规律.
2006 Vol. 27 (5): 131-1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33KB] ( )
135 刘合, 刘建东, 卓胜广, 金岩松
大庆油田嫩二成片套损的地质控制因素
对套损铅印和多臂井径精确定位分析发现,嫩二套损点集中在其底部标志层段,力学性质属于剪切套损.其中最严重的套损剪切面位于标志层所对应的2.5m视电阻率曲线的6个特征峰值中最高的第3个峰值上.嫩二标志层是一套化石层组合,2.5m视电阻率曲线的6个特征尖峰与地层化石含量密切相关.化石含量越多,电阻率尖峰值越高.嫩二标志层泥岩因富含钙质而坚硬,又因化石沿层理面密集分布而具有薄弱面,且在电阻率最高峰值处表现最薄弱,这是导致成片剪切套损的重要地质因素.在松辽盆地,嫩二标志层沉积于白垩纪最大湖侵时期,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具有区域上的一致性,这是导致大庆油田在不同区块同一层位发生成片套损的地质基础.
2006 Vol. 27 (5): 135-138,1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05KB] ( )
139 冯连勇, 赵林, 赵庆飞, 王志明
石油峰值理论及世界石油峰值预测
追溯了石油峰值理论的起源,对国内外一系列关于石油峰值理论模型的定量研究表明,石油峰值理论模型大体有3种类型:①基于生命有限体系的生命模型;②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③基于生产实践和理论推理的广义数学模型.从预测模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外从单循环模型发展到多循环模型,侧重于模型的纵向发展;而国内从翁氏模型发展到一系列的预测模型,侧重于模型的横向发展.利用广义翁氏模型对世界石油产量峰值进行的预测结果是:世界石油的峰值产量约为40.3×108t,峰值出现时间大约在2020年.
2006 Vol. 27 (5): 139-1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5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