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志军, 肖阳, 田建章, 李晓燕, 王元杰, 王海燕, 焦亚先, 汤小琪, 贾颖超, 任春玲, 严梦颖, 王成云, 任艺.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新领域、新类型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方向[J]. 石油学报, 2024, 45(1): 69-98. |
[2] |
王利良, 牛成民, 杨海风, 高雁飞, 赵弟江.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河道类型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22, 43(3): 364-375. |
[3] |
姜雪, 刘丽芳, 孙和风, 黄胜兵, 耿名扬, 陈少平, 李楠, 沈朴. 气候与构造控制下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差异分布——以渤中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2): 165-175. |
[4] |
牛杏, 杨香华, 严德天, 庄新国, 王波, 霍沈君, 许晓明. 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中生代气候环境演变与优质烃源岩发育机制[J]. 石油学报, 2018, 39(8): 902-915. |
[5] |
张以明, 才博, 何春明, 张锐锋, 李拥军, 孙海林, 康汝坤, 程晓东, 高跃宾. 超高温超深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体积改造技术[J]. 石油学报, 2018, 39(1): 92-100. |
[6] |
赵贤正 王 权 金凤鸣 王海潮 罗金洋 曾溅辉 范炳达.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气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实践[J]. 石油学报, 2012, 33(S1): 71-79. |
[7] |
刘 华 蒋有录 徐昊清 张永丰. 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1, 32(6): 928-936. |
[8] |
易士威 赵淑芳 范炳达 刘井旺 杨年荣 谢怀兴.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0, 31(3): 361-367. |
[9] |
赵力民, 赵贤正, 刘井旺, 王少春, 任文博. 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09, 30(4): 492-497,505. |
[10] |
张文朝, 降栓奇, 陈彦君, 段梦, 吴清雅, 刘会纺, 张超文, 乔晓霞. 断陷盆地“相-势-导”成藏模式与油气成藏[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80-687,693. |
[11] |
赵贤正, 金凤鸣, 王余泉, 郭永军, 刘井旺, 郑荣华. 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08, 29(4): 489-493,498. |
[12] |
周新科, 许化政. 东濮凹陷地质特征研究[J]. 石油学报, 2007, 28(5): 20-26. |
[13] |
易士威. 断陷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05, 26(1): 38-41. |
[14] |
党振荣, 刘永斗, 王秀, 张锐锋, 刘和平. 苏桥潜山油气藏烃源讨论[J]. 石油学报, 2001, 22(6): 18-23. |
[15] |
戴俊生, 陆克政, 漆家福, 陈书平.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J]. 石油学报, 1998, 19(4): 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