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可禹, 刘建良. 盆地沉积充填演化与含油气系统耦合模拟方法在超深层油气成藏模拟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中部震旦系灯影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3, 44(9): 1445-1458. |
[2] |
李斌, 张欣, 郭强, 吕海涛, 杨素举, 徐勤琪, 彭军.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超深层含油气系统盆地模拟[J]. 石油学报, 2022, 43(6): 804-815. |
[3] |
吴因业, 刘伟, 刘艳, 方向, 马奎. 中国冈瓦纳的寒武系下伏沉积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6, 37(9): 1069-1079. |
[4] |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重要理论问题[J]. 石油学报, 2014, 35(1): 1-10. |
[5] |
刘海涛, 马立祥, 王兆云, 孙德强. 柴西地区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研究[J]. 石油学报, 2008, 29(1): 16-22. |
[6] |
窦立荣, 张志伟, 程顶胜. 苏丹Muglad盆地区域盖层对油藏特征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06, 27(3): 22-26. |
[7] |
赵文智, 胡素云, 瞿辉. 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石油学报, 2005, 26(S1): 30-34,39. |
[8] |
张庆春, 米石云, 杨秋琳, 王晓红, 廉法科, 谢红兵. 资源评价中的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J]. 石油学报, 2005, 26(S1): 40-44. |
[9] |
蒋有录, 刘华, 张乐, 张善文, 王宁.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J]. 石油学报, 2005, 26(5): 33-37. |
[10] |
朱光有, 金强, 张水昌, 郭长春, 张善文, 张林晔. 陆相断陷盆地复式成烃及成藏系统研究——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04, 25(2): 12-18. |
[11] |
张庆春, 赵文智. 论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方法——兼论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的科学思维和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03, 24(6): 1-6. |
[12] |
王永卓, 孙德君, 徐景祯.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成藏历史分析[J]. 石油学报, 2003, 24(5): 21-25. |
[13] |
石广仁, 张庆春, 马进山, 米石云, 杨秋琳. 三维三相烃类二次运移模型[J]. 石油学报, 2003, 24(2): 38-42. |
[14] |
赵详春, 毛锋, 王涛, 申青田, 高秀田. “数字油田”的理论与实践[J]. 石油学报, 2002, 23(S1): 1-5. |
[15] |
柳广弟, 张仲培, 陈文学, 杨道庆, 李永林.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J]. 石油学报, 2002, 23(6): 20-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