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歧峰, 李克昊, 段友祥, 张依旻, 宫法明.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特征聚类的荧光薄片分析方法[J]. 石油学报, 2024, 45(3): 548-558. |
[2] |
崔传智, 孙莲婷, 单高军, 杨勇, 吴义志. 多层合采油井的多措施同步优化方法[J]. 石油学报, 2023, 44(8): 1356-1364,1381. |
[3] |
李宜强, 何书梅, 赵子豪, 魏朋朋, 齐桓, 刘哲宇, 赵玥, 于英. 基于剩余油动用规律的高含水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方式实验[J]. 石油学报, 2023, 44(3): 500-509. |
[4] |
东晓虎, 王剑, 刘慧卿, 田冀, 张琪琛, 郑强, 卢川. 高含水层油砂SAGD相似物理模拟实验[J]. 石油学报, 2022, 43(5): 658-667,718. |
[5] |
贾爱林, 郭智, 郭建林, 闫海军. 中国储层地质模型30年[J]. 石油学报, 2021, 42(11): 1506-1515. |
[6] |
谢军, 李骞, 涂汉敏, 赵梓寒. 高含水致密凝析气藏特殊相态变化[J]. 石油学报, 2020, 41(9): 1109-1116. |
[7] |
王千, 杨胜来, 拜杰, 钱坤, 李佳峻. 非均质多层储层中CO2驱替方式对驱油效果及储层伤害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0, 41(7): 875-884,902. |
[8] |
高文彬, 李宜强, 何书梅, 潘登, 刘明熹, 管错. 基于荧光薄片的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方法[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406-1415. |
[9] |
刘合, 高扬, 裴晓含, 郑国兴, 郑立臣. 旋流式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石油学报, 2018, 39(4): 463-471. |
[10] |
余义常, 徐怀民, 高兴军, 江同文, 方惠京, 孙廷彬. 海相碎屑岩储层不同尺度微观剩余油分布及赋存状态——以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例[J]. 石油学报, 2018, 39(12): 1397-1409. |
[11] |
崔传智, 李松, 杨勇, 王步娥, 王建, 黄迎松, 吴忠维. 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155-1161. |
[12] |
林加恩, 何辉, 韩章英. 未出现径向流的试井典型曲线及其分析方法[J]. 石油学报, 2017, 38(5): 562-569. |
[13] |
鲍敬伟, 李丽, 叶继根, 石军辉, 张津, 朱红云, 姜宁. 高含水复杂断块油田加密井井位智能优选方法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 2017, 38(4): 444-452,484. |
[14] |
吕成远, 王锐, 崔茂蕾, 唐永强, 周霞. 高含水条件下CO2混相驱替实验[J]. 石油学报, 2017, 38(11): 1293-1298. |
[15] |
高兴军, 宋新民, 孟立新, 纪淑红, 和丽娜, 陈建阳, 周新茂, 刘卓. 特高含水期构型控制隐蔽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J]. 石油学报, 2016, 37(S2): 9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