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静, 夏军勇, 孙秋分, 李正斌, 夏雷, 吴飞鹏, 蒲春生. 低频波强化泡沫微观驱油特征[J]. 石油学报, 2023, 44(2): 358-368. |
[2] |
李彩风, 李阳, 曹嫣镔, 宋永亭, 李希明, 汪卫东, 包木太. 油藏环境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分布[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122-1126. |
[3] |
朱维耀, 夏小雪, 郭省学, 李娟, 宋智勇, 曲国辉. 高温高压条件下油藏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J]. 石油学报, 2014, 35(3): 528-535. |
[4] |
秦积舜 张 可 陈兴隆. 高含水后CO2驱油机理的探讨[J]. 石油学报, 2010, 31(5): 797-800. |
[5] |
程海鹰 柳 敏 胡 静 冯庆贤 李 辉 梁建春. 新型淀粉-纤维素基微生物驱营养体系研究[J]. 石油学报, 2010, 31(1): 105-109. |
[6] |
韩修廷, 刘春天, 万新德, 盖德林, 康万利. 聚能等流度高效驱油新方法研究[J]. 石油学报, 2008, 29(3): 418-422. |
[7] |
王大威, 刘永建, 杨振宇, 郝春雷.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J]. 石油学报, 2008, 29(1): 111-115. |
[8] |
王刚, 王德民, 夏惠芬, 鞠野, 刘春德. 聚合物驱后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机理研究[J]. 石油学报, 2007, 28(4): 86-90. |
[9] |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J]. 石油学报, 2006, 27(6): 84-88,92. |
[10] |
陈铁龙, 周晓俊, 赵秀娟, 张雅玲.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J]. 石油学报, 2005, 26(5): 74-77. |
[11] |
宋考平, 李世军, 方伟, 吴家文, 穆文志. 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变化[J]. 石油学报, 2005, 26(2): 92-95. |
[12] |
向廷生, 冯庆贤, N. T. Nazina, 佘跃惠, 倪方天, 周俊初. 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及现场应用[J]. 石油学报, 2004, 25(6): 63-67. |
[13] |
廖广志, 石梅, 李蔚, 侯兆伟, 韩培慧, 杨振宇. 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原油为营养源的微生物筛选及性能评价[J]. 石油学报, 2003, 24(6): 59-63. |
[14] |
陈智宇, 冯庆贤, 刘如林, 陈聚顺, 倪方天. 嗜热采油微生物菌种的开发与应用[J]. 石油学报, 2001, 22(6): 59-62. |
[15] |
隋军, 石梅, 孙凤荣, 杨振宇, 韩培慧, 伍晓林. 以石油烃类为唯一碳源提高采收率菌种的研究[J]. 石油学报, 2001, 22(5): 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