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歧峰, 李克昊, 段友祥, 张依旻, 宫法明.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特征聚类的荧光薄片分析方法[J]. 石油学报, 2024, 45(3): 548-558. |
[2] |
李宜强, 何书梅, 赵子豪, 魏朋朋, 齐桓, 刘哲宇, 赵玥, 于英. 基于剩余油动用规律的高含水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方式实验[J]. 石油学报, 2023, 44(3): 500-509. |
[3] |
王千, 杨胜来, 拜杰, 钱坤, 李佳峻. 非均质多层储层中CO2驱替方式对驱油效果及储层伤害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0, 41(7): 875-884,902. |
[4] |
商晓飞, 段太忠, 张文彪, 程洪, 刘彦锋. 断控岩溶主控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内部溶蚀相带表征——以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油藏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3): 329-341. |
[5] |
高文彬, 李宜强, 何书梅, 潘登, 刘明熹, 管错. 基于荧光薄片的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方法[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406-1415. |
[6] |
马达德, 陈琰, 夏晓敏, 魏学斌, 吴颜雄, 袁莉, 何柳. 英东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石油学报, 2019, 40(1): 115-130. |
[7] |
邓晓娟, 李勇, 刘志良, 王琦, 刘卓涛, 于清艳. 多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建模方法[J]. 石油学报, 2018, 39(9): 1051-1062. |
[8] |
余义常, 徐怀民, 高兴军, 江同文, 方惠京, 孙廷彬. 海相碎屑岩储层不同尺度微观剩余油分布及赋存状态——以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例[J]. 石油学报, 2018, 39(12): 1397-1409. |
[9] |
鲍敬伟, 李丽, 叶继根, 石军辉, 张津, 朱红云, 姜宁. 高含水复杂断块油田加密井井位智能优选方法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 2017, 38(4): 444-452,484. |
[10] |
陈元千, 郭二鹏, 彭子璇, 王梦颖, 周游. 各向异性断块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的推导[J]. 石油学报, 2017, 38(12): 1420-1424. |
[11] |
高兴军, 宋新民, 孟立新, 纪淑红, 和丽娜, 陈建阳, 周新茂, 刘卓. 特高含水期构型控制隐蔽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J]. 石油学报, 2016, 37(S2): 99-111. |
[12] |
马达德, 魏学斌, 夏晓敏. 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的发现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石油学报, 2016, 37(S1): 11-21. |
[13] |
谭锋奇, 许长福, 王晓光, 陈玉琨, 程宏杰, 张记刚, 彭寿昌. 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J]. 石油学报, 2016, 37(11): 1414-1427. |
[14] |
冯文杰, 吴胜和, 许长福, 夏钦禹, 伍顺伟, 黄梅, 景亚菲. 冲积扇储层窜流通道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7): 858-870. |
[15] |
荣元帅, 赵金洲, 鲁新便, 李新华, 李小波.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138-1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