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晓东, 孙灵辉, 战剑飞, 李斌会, 韩雪, 陆慧敏, 蒋成刚.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 2022, 43(7): 998-1006. |
[2] |
杨永, 罗艳龙, 孙明, 王俊强. 油气管道交流杂散电流腐蚀研究进展[J]. 石油学报, 2021, 42(9): 1247-1254. |
[3] |
韩海水, 李实, 姚小琪, 陈兴隆, 张可, 秦积舜. 基于摩尔密度的原油-CO2体系膨胀能力预测方法[J]. 石油学报, 2018, 39(4): 456-462. |
[4] |
赵跃军, 宋考平, 范广娟, 皮彦夫, 刘丽. 酯类化合物降低原油与二氧化碳体系最小混相压力实验[J]. 石油学报, 2017, 38(9): 1066-1072. |
[5] |
贺振国, 李根生, 王海柱, 田守嶒, 沈忠厚, 邵尚奇, 刘新云.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中的颗粒跟随及影响因素[J]. 石油学报, 2017, 38(4): 475-484. |
[6] |
侯磊, 孙宝江, 蒋廷学, Geng Xueyu, 王志远, 李庆超. 支撑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跟随性计算[J]. 石油学报, 2016, 37(8): 1061-1068. |
[7] |
韩海水, 李实, 陈兴隆, 秦积舜, 曾保全. CO2对原油烃组分膨胀效应的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16, 37(3): 392-398. |
[8] |
赵青, 李玉星, 李顺丽. 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杂质对节流温降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6, 37(1): 111-116. |
[9] |
郭建春, 曾冀, 张然, 周长林. 井筒注二氧化碳双重非稳态耦合模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8): 976-982. |
[10] |
邸元, 张园, Wu Yu-Shu. Gibbs自由能最小化法计算二氧化碳-烃-水系统相平衡[J]. 石油学报, 2015, 36(5): 593-599. |
[11] |
郭建春, 曾冀.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井筒非稳态温度-压力耦合模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2): 203-209. |
[12] |
孙小辉, 孙宝江, 王志远. 超临界CO2压裂裂缝温度场模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12): 1586-1592. |
[13] |
张运军, 沈德煌, 高永荣, 李军辉, 李杰, 刘岩. 二氧化碳气体辅助SAGD物理模拟实验[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147-1152. |
[14] |
程宇雄, 李根生, 沈忠厚, 王海柱, 李敬彬.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冲击压力参数影响规律[J]. 石油学报, 2014, 35(4): 765-770. |
[15] |
程宇雄, 李根生, 王海柱, 沈忠厚, 黄中伟, 宋先知. 超临界CO2喷射压裂孔内增压机理[J]. 石油学报, 2013, 34(3): 550-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