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惠民, 高阳, 秦峰, 杨怀宇.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J]. 石油学报, 2023, 44(12): 2141-2159. |
[2] |
方朋, 吴嘉, 李勃天, 王选策, 钟宁宁. 不同洗脱法分离沥青质吸附烃的对比[J]. 石油学报, 2021, 42(5): 623-633,653. |
[3] |
田继先, 李剑, 曾旭, 孔骅, 沙威, 郭泽清, 张静, 付艳双.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发现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20, 41(2): 154-162,255. |
[4] |
徐旺林, 胡素云, 李宁熙, 魏新善, 高建荣, 赵振宇, 李相博, 刘俊榜, 张月巧, 宋微.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中组合内幕气源特征及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19, 40(8): 900-913. |
[5] |
郝国丽, 单玄龙, 李锋, 仝立华, 刘轶松, 王书琴, 张家强, 赵成弼.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砂油地球化学及生物降解特征[J]. 石油学报, 2019, 40(3): 308-321. |
[6] |
王万春, 刘文汇, 王国仓, 王成. 沉积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与生物气源岩识别——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为例[J]. 石油学报, 2016, 37(3): 318-327. |
[7] |
汪文洋, 庞雄奇, 武鲁亚, 陈冬霞, 霍志鹏, 庞莹, 陈迪. 全球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藏压力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S2): 194-202. |
[8] |
张锐锋, 田然, 李名, 朱洁琼, 王四成, 田建章, 李小冬, 张炜, 肖博雅. 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层序地层与油气藏类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s1): 10-20. |
[9] |
陶小晚, 张义杰, 段书府, 张丽娟, 郑多明, 田瀚, 张欣欣, 朱文平.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原油聚集过程与密度多变成因[J]. 石油学报, 2015, 36(4): 405-415. |
[10] |
庞雄奇, 汪文洋, 汪英勋, 武鲁亚. 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J]. 石油学报, 2015, 36(10): 1167-1187. |
[11] |
魏国齐, 杜金虎, 徐春春, 邹才能, 杨威, 沈平, 谢增业, 张健.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大型气藏特征与聚集模式[J]. 石油学报, 2015, 36(1): 1-12. |
[12] |
谢增业, 魏国齐, 李剑, 杨威, 张光武, 国建英, 张莉.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J]. 石油学报, 2013, 34(增刊一): 29-40. |
[13] |
张水昌, 胡国艺, 米敬奎, 帅燕华, 何坤, 陈建平. 三种成因天然气生成时限与生成量及其对深部油气资源预测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3, 34(增刊一): 41-50. |
[14] |
何坤, 张水昌, 米敬奎, 毛榕, 帅燕华, 毕丽娜. 不同硫酸盐引发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3, 34(4): 720-726. |
[15] |
张永贵 张忠民 冯兴强 苏小军 宋海明 邬兴威. 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1, 32(5): 767-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