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宇, 朱筱敏, 张自力, 王彤, 杨棵, 刘兴周, 郭峰. 基于地震沉积学恢复断陷湖盆古水系及其演化过程——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盘山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22, 43(2): 207-222. |
[2] |
朱超, 刘占国, 宋光永, 龙国徽, 宫清顺, 赵健, 李森明, 夏志远, 吴颜雄, 田明智.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演化与分布[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558-1567,1622. |
[3] |
林波, 张旭, 况安鹏, 云露, 刘军, 李宗杰, 曹自成, 徐学纯, 黄诚.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油气意义——以顺北地区1号和5号断裂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7): 906-923. |
[4] |
张向涛, 杜家元, 丁琳, 黄鑫, 贾培蒙, 李小平, 李智高, 李潇. 不同水动力机制下砂体沉积响应及岩性圈闭形成模式[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05-114. |
[5] |
王坤, 王铜山, 汪泽成, 罗平, 李秋芬, 方杰, 马奎. 华北克拉通南缘长城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J]. 石油学报, 2018, 39(5): 504-517. |
[6] |
周立宏, 汤戈, 苏俊青, 孙志华, 史卜庆, 钱茂路, 陈长伟, 楼达. 西非Termit叠合裂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控藏机理[J]. 石油学报, 2018, 39(2): 129-140. |
[7] |
张彪, 于水, 李红, 郝立华, 刘小龙. 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盐筏体沉积规律[J]. 石油学报, 2016, 37(3): 360-370. |
[8] |
窦立荣, 魏小东, 王景春, 李建林, 王仁冲, 张素红.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8): 897-904,925. |
[9] |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10): 1234-1247. |
[10] |
吴珍云, 尹宏伟, 汪新, 郑俊章, 王兴元. 裂谷盆地盐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地质意义——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4, 35(5): 879-889. |
[11] |
邵珠福, 钟建华, 范莉红, 李勇, 刘宝, 李竹强, 罗可, 王韶洁.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三段震积岩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4, 35(3): 439-449. |
[12] |
罗仁泽, 杨娇, 戈勇华. 石油井下OFDM无线高速传输系统同步算法[J]. 石油学报, 2014, 35(3): 558-563. |
[13] |
高日胜, 方杰, 王暾, 李文科, 杨春. 陆相盆地重质油成因类型及其稠变序列——以二连盆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3, 34(3): 479-488. |
[14] |
王 健 操应长 高永进 刘 杰 .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3, 34(2): 283-292. |
[15] |
李宏涛. 河坝气藏飞仙关组三段储集岩特征及成岩作用[J]. 石油学报, 2013, 34(2): 263-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