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兰香, 彭栋梁, 席长丰, 冯世博, 李松岩. 丙烷与二甲醚辅助SAGD开采规律二维物理模拟实验[J]. 石油学报, 2024, 45(6): 999-1008. |
[2] |
胡婧, 郭辽原, 孙刚正, 吴晓玲, 宋永亭, 林军章, 汪卫东, 曹嫣镔, 王增林. 动态驱替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与驱油效率关系[J]. 石油学报, 2020, 41(9): 1127-1134. |
[3] |
黄兴, 倪军, 李响, 薛俊杰, 柏明星, 周彤. 致密油藏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储层CO2驱动用特征及影响因素[J]. 石油学报, 2020, 41(7): 853-864. |
[4] |
李振明, 邱楠生, 刘念, 蔡川, 田建章, 王元杰, 高婷, 古强. 利用定量荧光技术表征厚层源岩层系的油气运聚机制——以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10): 1158-1171. |
[5] |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吴昊, 李雯.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泥砾的成因机制与厚层状砂体展布[J]. 石油学报, 2016, 37(8): 996-1010. |
[6] |
贾红兵. 层状油藏重力渗流机理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 2012, 33(1): 112-116. |
[7] |
李伟才 姚光庆 周锋德 黄 郑 梁杰峰. 低渗透油藏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J]. 石油学报, 2011, 32(4): 658-663. |
[8] |
徐 波 李敬含 李晓革 王传峰 刘凯波 徐美香 景佳骏 聂 领.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含气性评价[J]. 石油学报, 2011, 32(3): 450-458. |
[9] |
杨正明 李治硕 王学武 单文文. 特低渗透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10, 31(4): 629-632. |
[10] |
李华斌. 不同润湿性条件下适合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J]. 石油学报, 2008, 29(4): 573-576. |
[11] |
李宜强, 隋新光, 李斌会.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实验研究[J]. 石油学报, 2008, 29(3): 405-409. |
[12] |
韩修廷, 刘春天, 万新德, 盖德林, 康万利. 聚能等流度高效驱油新方法研究[J]. 石油学报, 2008, 29(3): 418-422. |
[13] |
邵振波, 陈国, 孙刚. 新型聚合物驱油数学模型[J]. 石油学报, 2008, 29(3): 409-413. |
[14] |
王刚, 王德民, 夏惠芬, 鞠野, 刘春德. 聚合物驱后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机理研究[J]. 石油学报, 2007, 28(4): 86-90. |
[15] |
林波, 蒲万芬, 赵金洲, 刁素, 宋丹, 张晶, 周明. 利用就地CO2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J]. 石油学报, 2007, 28(2): 98-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