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立宏, 陈长伟, 杨飞, 李宏军, 刘国全, 崔宇, 吴雪松, 石倩茹, 徐雯婧, 董文韬. 陆相断陷盆地深凹区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24, 45(5): 755-770. |
[2] |
贾善坡, 温曹轩, 付晓飞, 宋文礼, 张玥, 仲国生, 史集建. 气藏型储气库盖层应力场演化规律解析[J]. 石油学报, 2023, 44(6): 983-999. |
[3] |
蒋华川, 张本健, 刘四兵, 王文之, 周刚, 和源, 李堃宇, 文华国. 四川盆地广安—石柱古隆起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23, 44(2): 270-284. |
[4] |
廖华林, 王华健, 牛继磊, 魏俊, 牛文龙, 刘建胜. 高压水射流井底切槽应力卸载特性[J]. 石油学报, 2022, 43(9): 1325-1333. |
[5] |
吴林, 朱明, 冯兴强, 冀冬生, 周磊, 刘圣鑫, 张林炎, 谭元隆, 钱竹良, 杨珍.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构造变形解析[J]. 石油学报, 2022, 43(4): 494-506. |
[6] |
路保平, 王志战, 张元春. 碳酸盐岩孔隙压力预监测理论与方法进展[J]. 石油学报, 2022, 43(4): 571-580. |
[7] |
李勇, 纪宏飞, 邢鹏举, 苏义脑, 刘硕琼, 魏风奇. 气井井筒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的理论解[J]. 石油学报, 2021, 42(1): 84-94. |
[8] |
于福生, 汪旭东, 邱欣卫, 王丹丹, 李超, 吕旭阳, 王逸群, 王一丹.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人”字型构造成因[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66-177. |
[9] |
何登发, 邵东波, 崔永平, 包洪平, 开百泽, 傅定伍, 曹毓戈.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古隆起的厘定、成因及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8, 39(6): 609-619. |
[10] |
杨兆中, 刘云锐, 张平, 李小刚, 易良平. 煤层气直井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J]. 石油学报, 2018, 39(5): 578-586. |
[11] |
胡志伟, 徐长贵, 杨波, 黄志, 宿雯. 渤海海域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7, 38(3): 274-285. |
[12] |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吴昊, 李雯.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泥砾的成因机制与厚层状砂体展布[J]. 石油学报, 2016, 37(8): 996-1010. |
[13] |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048-1059. |
[14] |
刘金库, 彭军, 石岩, 鲍作帆, 孙永亮, 刘学敏, 张泽. 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成因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090-1097. |
[15] |
韩贝贝, 秦勇, 张志军, 尹诗, 汪岗, 郑书洁. 太原西山煤田现代构造应力场综合模拟[J]. 石油学报, 2015, 36(11): 1392-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