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雷裕红, 宋颖睿, 张立宽, 苗来成, 程明, 刘乃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21, 42(6): 801-820. |
[2] |
宋明水. 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石油学报, 2021, 42(1): 128-142. |
[3] |
白振强, 吴胜和, 付志国.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J]. 石油学报, 2013, 34(5): 924-931. |
[4] |
杨 谋 孟英峰 李 皋 邓建民 赵向阳 . 钻井全过程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J]. 石油学报, 2013, 34(2): 366-371. |
[5] |
邹华耀 周心怀 鲍晓欢 刘建章 滕长宇 庄新兵.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0, 31(6): 885-893. |
[6] |
戴金星 倪云燕 黄士鹏. 四川盆地黄龙组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的探讨[J]. 石油学报, 2010, 31(5): 710-717. |
[7] |
宋国奇 隋风贵 赵乐强.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不能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J]. 石油学报, 2010, 31(5): 744-747. |
[8] |
吴时国, 孙启良, 吴拓宇, 袁圣强, 马玉波, 姚根顺.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J]. 石油学报, 2009, 30(1): 22-26,32. |
[9] |
李水福, 何生, 张刚庆, 张冬梅, 胡守志. 利用灰色关联法拟合的正构烷烃曲线确定混源油油源比例[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88-693. |
[10] |
孙永河, 漆家福, 吕延防, 韩华君.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69-675. |
[11] |
谢武仁, 李熙喆, 张满郎, 李晓革, 盛日正.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厚层砂体成因 及油气运移通道分析[J]. 石油学报, 2008, 29(4): 504-508. |
[12] |
邬黛黛, 吴能友, 叶瑛, 张平萍, 陈雪刚. 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学报, 2008, 29(4): 516-521,526. |
[13] |
刘春泽, 程林松, 刘洋, 庞占喜. 水平井蒸汽吞吐加热半径和地层参数计算模型[J]. 石油学报, 2008, 29(1): 101-105. |
[14] |
宋一涛, 廖永胜, 王忠. 济阳坳陷盐湖沉积环境高硫稠油的特征及成因[J]. 石油学报, 2007, 28(6): 52-58,65. |
[15] |
高长海, 查明, 曲江秀, 吴孔友, 赵卫卫. 柴达木盆地东部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07, 28(6): 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