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文智, 汪泽成, 黄福喜, 赵振宇, 姜华, 徐洋.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地位[J]. 石油学报, 2023, 44(12): 2020-2032. |
[2] |
侯连华, 杨帆, 杨春, 杨海军, 李勇. 常规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及方法[J]. 石油学报, 2021, 42(9): 1126-1141. |
[3] |
鲁雪松, 柳少波, 田华, 马行陟, 于志超, 范俊佳, 桂丽黎, 刘强. 深层背斜圈闭中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4): 415-427. |
[4] |
李思亦, 唐晓明, 何娟, 许松, 孙福亭, 苏远大. 基于声波远探测和岩石力学分析的井旁裂缝有效性评价方法[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388-1395. |
[5] |
鲁雪松, 赵孟军, 陈竹新, 李学义, 胡瀚文, 卓勤功.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油田油气成藏再认识及勘探启示[J]. 石油学报, 2019, 40(9): 1045-1058,1115. |
[6] |
史集建, 李丽丽, 杜琳, 宋宇官. 断层对盖层的动态破坏及其对油气输导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8): 956-964. |
[7] |
陈奎, 李茂, 邹明生, 孙晓晖, 高凌, 朱绍鹏. 涠西南凹陷涠洲组构造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技术及应用[J]. 石油学报, 2018, 39(12): 1370-1378. |
[8] |
周冰, 刘立, 金之钧, 刘全有, 孟庆强, 朱东亚. 泥岩盖层的溶蚀作用机理实验——不同pH值盐水中溶蚀速率变化规律[J]. 石油学报, 2017, 38(8): 916-924. |
[9] |
李明刚, 禚喜准, 陈刚, 徐田武. 恩平凹陷珠海组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型[J]. 石油学报, 2009, 30(6): 862-868. |
[10] |
刘池洋. 叠合盆地特征及油气赋存条件[J]. 石油学报, 2007, 28(1): 1-7. |
[11] |
李伟, 梁世君, 姜均伟, 付建奎, 焦立新.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J]. 石油学报, 2006, 27(6): 14-18. |
[12] |
徐国盛, 刘树根, 袁海锋, 王威. 川东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J]. 石油学报, 2005, 26(4): 12-16,22. |
[13] |
翟光明, 何文渊. 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实现突破的重要方向[J]. 石油学报, 2004, 25(1): 1-7. |
[14] |
王健, 唐伏平, 张国庆, 罗平亚. 化学驱互溶驱替组分输运机理研究[J]. 石油学报, 2000, 21(6): 72-76. |
[15] |
戴贤忠, 李学田. 济阳坳陷第三系天然气藏盖层评价及其形成机理[J]. 石油学报, 1991, 12(2):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