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志军, 马学峰, 罗强, 肖阳, 王权, 庞秋菊, 吴小梅, 邵彦蕊, 金娟娟, 钟雪梅, 宋军美. 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早熟低熟油特征及成烃机制[J]. 石油学报, 2024, 45(3): 500-516. |
[2] |
王志远, 张剑波, 孟文波, 孙宝江, 孙金声, 王金堂, 刘大辉, 王金波. 深水气井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沉积特性与防治方法[J]. 石油学报, 2021, 42(6): 776-790. |
[3] |
米立军, 张向涛, 庞雄, 郑金云, 张丽丽. 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10. |
[4] |
聂海宽, 汪虎, 何治亮, 王濡岳, 张培先, 彭勇民. 常压页岩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2): 131-143,164. |
[5] |
陈广坡, 李娟, 吴海波, 彭威, 李敬生, 谢明贤, 张斌, 石小茜. 陆相断陷湖盆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制——来自海拉尔盆地东明凹陷明D2井全井段连续取心的证据[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119-1129. |
[6] |
何江林, 王剑, 余谦, 刘伟, 葛祥英, 苟启勇, 邱振. 外源补给型页岩气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8, 39(1): 12-22. |
[7] |
张荣虎, 杨海军, 王俊鹏, 寿建峰, 曾庆鲁, 刘群. 库车坳陷超深层低孔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057-1069. |
[8] |
梅庆华, 何登发, 文竹, 李英强, 李皎.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J]. 石油学报, 2014, 35(1): 11-25. |
[9] |
王 健 操应长 高永进 刘 杰 .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3, 34(2): 283-292. |
[10] |
林承焰 余成林 董春梅 王友净 刘 卫 麻成斗 刘洪涛 宋 彪. 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J]. 石油学报, 2011, 32(5): 829-835. |
[11] |
陈 伟 郝晋进 张 健 肖立新 鲜 地 李志刚 陈丽花 李贵芝.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背斜的几何学分析[J]. 石油学报, 2011, 32(1): 90-94. |
[12] |
祁 鹏 任建业 史双双 卢刚臣. 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0, 31(6): 900-905. |
[13] |
万桂梅 汤良杰 周心怀 金文正 陈绪云. 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0, 31(4): 591-595. |
[14] |
苏 劲 张水昌 杨海军 朱光有 陈建平 张 斌. 断裂系统对碳酸盐岩有效储层的控制及其成藏规律[J]. 石油学报, 2010, 31(2): 196-203. |
[15] |
陈竹新, 贾东, 魏国齐, 李本亮, 雷永良, 李跃刚.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57-662,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