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顺, 王敬, 刘慧卿, 姬泽敏, 胡改星. 表面活性剂辅助残余油剥离机制的分子模拟[J]. 石油学报, 2023, 44(3): 518-533. |
[2] |
杨焦生, 冯鹏, 唐淑玲, 汤达祯, 王玫珠, 李松, 赵洋, 李站伟. 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相态控制因素及含量预测模型[J]. 石油学报, 2023, 44(11): 1879-1891. |
[3] |
赵辉, 李伯英, 周玉辉, 张琪, 刘洪发, 王文才, 王晓龙. 基于高速非达西渗流的断溶体油藏连通性预测模型[J]. 石油学报, 2022, 43(7): 1026-1034. |
[4] |
宋闯, 张晓诚, 谢涛, 霍宏博, 王文. 渤海“三高”气井环空早期圈闭压力预测[J]. 石油学报, 2022, 43(5): 694-707. |
[5] |
康志勤, 赵阳升, 杨栋, 赵静, 王磊. 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中试与多模式原位热采技术的适用性分析[J]. 石油学报, 2021, 42(11): 1458-1468. |
[6] |
王江帅, 李军, 柳贡慧, 陈安明, 骆奎栋, 黄涛, 汪伟. 变压力梯度下钻井环空压力预测[J]. 石油学报, 2020, 41(4): 497-504. |
[7] |
高永海, 孟文波, 崔燕春, 张崇, 陈野, 董钊, 孙金声, 孙宝江. 深水气井水合物沉积预测新模型[J]. 石油学报, 2019, 40(8): 975-982. |
[8] |
迟焕鹏, 单衍胜, 李奎, 胡志方, 毕彩芹. 水力喷射微小井眼水平井流动耦合模型及影响规律[J]. 石油学报, 2018, 39(8): 947-954. |
[9] |
赵跃军, 宋考平, 范广娟, 皮彦夫, 刘丽. 酯类化合物降低原油与二氧化碳体系最小混相压力实验[J]. 石油学报, 2017, 38(9): 1066-1072. |
[10] |
王天源, 修建龙, 黄立信, 毕永强, 齐义彬, 从拯民, 俞理. 多孔介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模型[J]. 石油学报, 2016, 37(1): 97-105. |
[11] |
赵欣, 邱正松, 黄维安, 周国伟, 张永君. 天然气水合物热力学抑制剂作用机制及优化设计[J]. 石油学报, 2015, 36(6): 760-766. |
[12] |
汪岗, 秦勇, 申建, 赵丽娟, 赵锦程, 李叶朋. 基于变孔隙压缩系数的深部低阶煤层渗透率实验[J]. 石油学报, 2014, 35(3): 462-468. |
[13] |
张贤松, 孙福街, 侯健, 康晓东, 谢晓庆, 蒋珊珊.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开发指标定量表征[J]. 石油学报, 2013, 34(4): 727-732. |
[14] |
王渝明, 王加滢, 康红庆, 孙强, 柴方源, 赵起越. 聚合物驱阶段提高采收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石油学报, 2013, 34(3): 513-517. |
[15] |
李 丽 刘建仪 张 威 张广东 李 超 叶长青. 相态变化对气藏流体结垢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2, 33(5): 864-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