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小军, 蒙启安, 李跃, 吴海波, 李军辉, 邓海, 申文静, 陈方举, 侯思宇, 张守庆.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J]. 石油学报, 2024, 45(1): 99-114. |
[2] |
陈广坡, 李娟, 吴海波, 彭威, 李敬生, 谢明贤, 张斌, 石小茜. 陆相断陷湖盆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制——来自海拉尔盆地东明凹陷明D2井全井段连续取心的证据[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119-1129. |
[3] |
陈汶滨, 赵明, 蔡明俊, 潘红, 倪天禄, 罗波. 基于指标特征模型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定量化评价[J]. 石油学报, 2016, 37(S2): 80-86,111. |
[4] |
李文科, 张研, 方杰, 王君, 刘冬民.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J]. 石油学报, 2015, 36(3): 337-346. |
[5] |
杨海军 孙龙德 朱光有 肖中尧 . 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藏特征与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2012, 33(6): 1103-1112. |
[6] |
冯志强 孙国昕 蒙启安 冯子辉.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残留型叠合小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成功案例[J]. 石油学报, 2011, 32(4): 551-563. |
[7] |
黄 学;蒙启安 张民志 赖 勇 王 成. 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柯绿泥石—钠板石三元共生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0, 31(2): 259-263. |
[8] |
朱光有, 张水昌.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J]. 石油学报, 2009, 30(6): 793-802. |
[9] |
侯连华, 邹才能, 匡立春, 王京红, 张光亚, 况军, 刘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石炭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新认识[J]. 石油学报, 2009, 30(4): 513-517. |
[10] |
武富礼, 王变阳, 赵靖舟, 刘海波, 李广涛, 陈明奇.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39-642. |
[11] |
张民志, 孙先达, 沈光正, 李茹, 滕洪达, 杨连华. 海拉尔盆地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特征及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06, 27(S1): 80-85. |
[12] |
彭威, 宋玉梅, 杨旭, 周玥, 王志国.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油气成藏条件[J]. 石油学报, 2006, 27(S1): 18-24. |
[13] |
董万百, 吴河勇, 齐玉林, 秦龙卜, 张恒发. 海拉尔盆地坡折带成藏类型与勘探突破方向[J]. 石油学报, 2006, 27(S1): 7-13. |
[14] |
吴河勇, 李子顺, 冯子辉, 朱德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 石油学报, 2006, 27(S1): 1-6. |
[15] |
赵靖舟, 武富礼, 闫世可, 顾根深, 郭德运, 杨县超.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 石油学报, 2006, 27(5): 24-2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