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立宏, 陈长伟, 杨飞, 李宏军, 刘国全, 崔宇, 吴雪松, 石倩茹, 徐雯婧, 董文韬. 陆相断陷盆地深凹区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24, 45(5): 755-770. |
[2] |
蒋华川, 张本健, 刘四兵, 王文之, 周刚, 和源, 李堃宇, 文华国. 四川盆地广安—石柱古隆起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23, 44(2): 270-284. |
[3] |
路保平, 王志战, 张元春. 碳酸盐岩孔隙压力预监测理论与方法进展[J]. 石油学报, 2022, 43(4): 571-580. |
[4] |
蔡少武, 吕丁友, 贺电波, 张京思, 于娅.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构造迁移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9, 40(S2): 67-78. |
[5] |
黄雷, 刘池洋. 张扭断裂带内复合花状构造的成因与意义[J]. 石油学报, 2019, 40(12): 1460-1469. |
[6] |
曹正林, 孙秀建, 吴武军, 田光荣, 张世铭, 李海滨, 孙知明, 徐丽, 王瑞菊. 柴达木盆地盆缘冲断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8, 39(9): 980-989. |
[7] |
何登发, 邵东波, 崔永平, 包洪平, 开百泽, 傅定伍, 曹毓戈.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古隆起的厘定、成因及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8, 39(6): 609-619. |
[8] |
王祥, 能源, 程晓敢, 王斌, 吕惠贤, 李向云, 屈洋, 付小涛.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及周缘下古生界断-盖组合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学报, 2017, 38(3): 267-273,323. |
[9] |
胡志伟, 徐长贵, 杨波, 黄志, 宿雯. 渤海海域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17, 38(3): 274-285. |
[10] |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吴昊, 李雯.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泥砾的成因机制与厚层状砂体展布[J]. 石油学报, 2016, 37(8): 996-1010. |
[11] |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048-1059. |
[12] |
刘金库, 彭军, 石岩, 鲍作帆, 孙永亮, 刘学敏, 张泽. 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成因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090-1097. |
[13] |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10): 1234-1247. |
[14] |
林日亿, 宋多培, 周广响, 王新伟, 田鑫, 杨开. 热采过程中硫化氢成因机制[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153-1159. |
[15] |
操应长 远光辉 王艳忠 葸克来 匡立春 王绪龙 贾希玉 宋 永.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J]. 石油学报, 2012, 33(5): 758-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