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春雨, 陈世加, 朱星丞, 李勇, 刘广林, 李耀庭, 张洋洋, 顾天甫. 源-储间隔夹层的分类、特征及其对陆相致密储层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24, 45(2): 358-373. |
[2] |
陈世达, 汤达祯, 侯伟, 李永洲, 陶树, 许浩, 李松, 唐淑玲, 蒲一帆, 张彬. 深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特殊性与储层工程响应[J]. 石油学报, 2023, 44(11): 1993-2006. |
[3] |
辛福东, 许浩, 汤达祯, 杨焦生, 陈艳鹏, 王玫珠. 低煤阶煤储层物性演化特征及其对储层评价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2, 43(5): 637-647. |
[4] |
陈亚军, 于家义, 宋小勇, 张中劲, 孟朋飞, 解士建, 焦巧平.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火山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1, 42(8): 1053-1071. |
[5] |
李宁, 徐彬森, 武宏亮, 冯周, 李雨生, 王克文, 刘鹏. 人工智能在测井地层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 石油学报, 2021, 42(4): 508-522. |
[6] |
李童, 龙安林, 刘波, 丁晓军, 于慧敏, 鲁珊珊, 宋彦辰, 石开波. 低渗透砂岩油藏隔夹层注气突破压力及注气开发策略——以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10): 1364-1372. |
[7] |
张世铭, 王建功, 张永庶, 张小军, 张婷静, 崔俊.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晶间孔型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J]. 石油学报, 2021, 42(1): 45-55,118. |
[8] |
王安民, 曹代勇, 聂敬, 秦荣芳. 巨厚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垂向非均质性特征——以青海聚乎更矿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6): 691-701. |
[9] |
罗晓容, 张立强, 张立宽, 雷裕红, 程明, 施辉, 曹斌风. 碎屑岩输导层非均质性与油气运聚成藏[J]. 石油学报, 2020, 41(3): 253-272. |
[10] |
王家豪, 彭光荣, 柳保军, 郑金云, 杨飞. 碎屑岩成岩拉平处理及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的定量表征——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15-123. |
[11] |
高凤琳, 宋岩, 梁志凯, 李卓, 原园, 张瀛涵, 陈磊, 郭望.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9): 1030-1044. |
[12] |
马中良, 郑伦举, 徐旭辉, 鲍芳, 余晓露.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形成与演化的热模拟实验[J]. 石油学报, 2017, 38(1): 23-30. |
[13] |
罗晓容, 王忠楠, 雷裕红, 胡才志, 王香增, 张丽霞, 贺永红, 张立宽, 程明. 特超低渗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与成藏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为例[J]. 石油学报, 2016, 37(S1): 87-98. |
[14] |
高白水, 金振奎, 朱小二, 魏凯, 伊硕. 哈萨克斯坦扎纳诺尔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浅滩沉积模式及储层质量差异机理[J]. 石油学报, 2016, 37(7): 867-877. |
[15] |
刘兴业, 陈小宏, 李景叶, 周林, 郭康康. 基于核贝叶斯判别法的储层物性参数预测[J]. 石油学报, 2016, 37(7): 878-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