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香禺, 张烈辉, 李树新, 张介辉, 赵玉龙, 张芮菡, 郭晶晶, 唐慧莹, 张帆. 考虑页岩多重吸附机制的超临界甲烷等温吸附模型[J]. 石油学报, 2022, 43(10): 1487-1499. |
[2] |
吴小奇, 陈迎宾, 翟常博, 王彦青, 曾华盛, 刘文汇, 杨俊, 倪春华, 周凌方, 宋晓波.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气源对比[J]. 石油学报, 2020, 41(8): 918-927,1018. |
[3] |
任俊豪, 任晓海, 宋海强, 韩登林, 王晨晨, 盛广龙, 吕伟峰. 基于分子模拟的纳米孔内甲烷吸附与扩散特征[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366-1375. |
[4] |
蔡少武, 吕丁友, 贺电波, 张京思, 于娅.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构造迁移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9, 40(S2): 67-78. |
[5] |
杨海风, 王德英, 高雁飞, 王军, 李正宇, 钱赓. 渤海湾盆地盆缘洼陷新近系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差异富集机理——以黄河口凹陷东洼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5): 509-518. |
[6] |
廖东良, 路保平, 陈延军. 页岩气地质甜点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2): 144-151. |
[7] |
黄雷, 刘池洋. 张扭断裂带内复合花状构造的成因与意义[J]. 石油学报, 2019, 40(12): 1460-1469. |
[8] |
曹正林, 孙秀建, 吴武军, 田光荣, 张世铭, 李海滨, 孙知明, 徐丽, 王瑞菊. 柴达木盆地盆缘冲断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8, 39(9): 980-989. |
[9] |
朱汉卿, 贾爱林, 位云生, 贾成业, 袁贺, 刘畅. 蜀南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及超临界甲烷吸附能力[J]. 石油学报, 2018, 39(4): 391-401. |
[10] |
孙斌, 李金珊, 承磊, 杨青, 田文广, 黎霞, 陈浩, 祁灵. 低阶煤生物采气可行性——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8, 39(11): 1272-1278,1291. |
[11] |
谢增业, 张本健, 杨春龙, 董才源, 裴森奇, 赵洁, 国建英, 张璐.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天然气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示踪[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103-1113. |
[12] |
齐义彬, 郑承纲, 计秉玉, 吕成远, 伦增珉, 马涛. 微生物电解池强化残余油微生物气化速率[J]. 石油学报, 2018, 39(1): 101-108. |
[13] |
刘景东, 蒋有录, 张园园, 徐田武, 慕小水, 万涛. 东濮凹陷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成因与充注差异[J]. 石油学报, 2017, 38(9): 1010-1020. |
[14] |
王韧, 宁伏龙, 刘天乐, 张凌, 孙慧翠, 彭力, 郭东东, 蒋国盛. 游离甲烷气在井筒内形成水合物的动态模拟[J]. 石油学报, 2017, 38(8): 963-972. |
[15] |
杨帆, 沈忠民, 汤玉平, 许科伟, 顾磊, 高俊阳. 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油气微生物指示[J]. 石油学报, 2017, 38(7): 804-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