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谭茂金, 武宏亮, 王思宇, 杜广慧, 白洋, 王谦. 中国海相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24, 45(1): 241-260. |
[2] |
李潮流, 武宏亮, 李霞, 胡法龙, 田瀚, 黄玉越, 袁超. 倾斜电各向异性地层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22, 43(10): 1439-1449. |
[3] |
王千, 杨胜来, 拜杰, 钱坤, 李佳峻. 非均质多层储层中CO2驱替方式对驱油效果及储层伤害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0, 41(7): 875-884,902. |
[4] |
李潮流, 胡法龙, 袁超, 李霞, 李长喜, 刘学锋. 利用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联合反演确定致密储层多矿物组分[J]. 石油学报, 2018, 39(9): 1019-1027. |
[5] |
谭锋奇, 许长福, 王晓光, 陈玉琨, 程宏杰, 张记刚, 彭寿昌. 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J]. 石油学报, 2016, 37(11): 1414-1427. |
[6] |
黄薇, 张小莉, 李浩, 祁攀文, 王军.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有机碳含量解释模型[J]. 石油学报, 2015, 36(12): 1508-1515. |
[7] |
丁 圣 钟思瑛 周方喜 高国强 刘 健 . 高邮凹陷成岩相约束下的低渗透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模型[J]. 石油学报, 2012, 33(6): 1012-1017. |
[8] |
杨青山 刘传平 马宏宇. 三元复合驱储层测井解释方法[J]. 石油学报, 2010, 31(4): 612-616. |
[9] |
杨永飞 姚 军 M.I.J.van Dijke. 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气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机制[J]. 石油学报, 2010, 31(3): 467-470. |
[10] |
侯 健 杜庆军 束青林 张本华 高 达.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J]. 石油学报, 2010, 31(1): 96-99. |
[11] |
苏云河 杜志敏 陈小凡 宋海敬 汤 勇. 高含水油藏动态局部网格加密技术[J]. 石油学报, 2010, 31(1): 84-86. |
[12] |
白振强, 王清华, 杜庆龙, 郝兰英, 张善严, 朱伟, 于德水, 王贺军.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J]. 石油学报, 2009, 30(6): 898-902,907. |
[13] |
赵亦朋, 王才志, 黄亭宇. 基于SOA的测井解释平台中间层设计[J]. 石油学报, 2008, 29(5): 782-785. |
[14] |
黄志洁, 张一伟, 熊琦华, 王密计, 马焕英. 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模型的建立方法[J]. 石油学报, 2008, 29(4): 562-566. |
[15] |
李宜强, 隋新光, 李斌会.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实验研究[J]. 石油学报, 2008, 29(3): 405-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