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影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石油研究》(英文版)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中国页岩油革命值得关注的十个问题
孙龙德, 刘合, 朱如凯, 崔宝文, 雷征东, 孟思炜, 汤继周
2023, 44 (12): 2007-2019.
DOI:
10.7623/syxb202312001
摘要
(
840
)
PDF
(2913KB)(
1243
)
可视化
基于对美国页岩革命的历程及中国陆相盆地与美国海相盆地页岩油地质、工程特征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值得关注的10个问题,包括美国页岩油与致密油术语的使用及演化、美国页岩油/致密油的发展历程、页岩革命的提出与内涵、美国页岩革命成功可借鉴的体制机制经验、美国页岩油工作模式、页岩油盈利模式与投资渠道的关系、页岩油产量递减关系、中国页岩油突破的具体时间、页岩油的分类原则与标准和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研究认为,北美地区页岩油和致密油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美国"页岩革命"的核心是提高钻完井效率、降低建井成本、提高单井产量,其工作模式发展阶段主要从井型的变化、水平井水平段长的变化和水力压裂的发展来划分;钻完井数是反映页岩油勘探开发活动的重要指标;页岩油开采的盈利模式与投资渠道关系紧密,美国公司追求尽快收回投资获取利润,普遍采用放压生产模式,产量递减快,生产曲线呈"L"型;在体制机制上,运用市场机制、"油公司+精益化管理"项目运营模式、建立共享开放的数据库等经验值得借鉴。从资源基础、工程技术能力和产量预期来看,中国具备陆相页岩油革命成功的基本条件,全力推进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市场化、技术与管理方式变革,突出页岩油"质的发展与量的突破",切实将资源量转变为储量、将储量转化为效益产量,可以确保页岩油革命取得胜利。
Select
中国建立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大产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罗平亚, 朱苏阳
2023, 44 (11): 1755-1763.
DOI:
10.7623/syxb202311001
摘要
(
707
)
PDF
(1428KB)(
924
)
可视化
中国煤层气资源种类齐全且极为丰富可靠,具有形成年产千亿立方米级新兴大产业的资源基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年产百亿立方米级的煤层气产业。但距年产千亿立方米级的大产业目标相距太远,且煤层气连续3个五年计划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也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中国亟需大力发展的天然气产业中煤层气贡献微薄,其根本原因是30年来国内外所建立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不能完全体现煤层组成、孔隙结构特征与煤层气以吸附态为主的赋存状态,现有技术不完全切合煤层气的产气机理,不具备普适性。在深入分析煤层气产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煤矿瓦斯学科与天然气开发学科相融合,建立起科学、实用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并提出4类煤层气资源都可据此建立起科学、实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实现高效勘探、有效开发。进一步从煤层气资源状况、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煤层甲烷赋存、运移规律研究进展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建成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大产业的可能性及实施路径。煤层气大产业需要依靠煤炭和油气两大行业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创立适用于各类煤层气藏实现高效勘探、有效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产生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形成一个新的生产、技术、行业领域,建成一个大产业的路线,从而实现"由煤层气勘探开发原创理论与技术支撑形成一个煤层气新兴大产业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年产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大产业尽快形成,从而大幅度降低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并力争逐步实现中国天然气自给自足。
Select
渤海湾盆地大型变质岩潜山油田勘探发现及地质意义
徐长贵, 周家雄, 杨海风, 官大勇, 宿雯, 叶涛, 赵弟江
2023, 44 (10): 1587-1598,1611.
DOI:
10.7623/syxb202310001
摘要
(
665
)
PDF
(16458KB)(
922
)
可视化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太古宇潜山带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渤中26-6油田是整装的太古宇油田,原油探明储量超亿吨。利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中26-6油田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太古宇潜山储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和基岩带,其中,风化裂缝带是最主要的储层发育带;在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期构造运动下形成的裂缝是太古宇潜山储层发育的基础,印支期的挤压碰撞与燕山期的走滑逆冲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动力,喜马拉雅期近SN向的伸展作用保持了先期裂缝的有效性;在裂缝沟通下,大气淡水溶蚀形成了面积广泛的潜山优质储层,距不整合面约420 m以浅的范围是优质储层发育段;潜山上覆盖的"弱超压、强稳定"东营组泥岩为大型油藏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渤中26-6油田太古宇潜山与其南侧的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直接接触,与北侧的渤中凹陷烃源岩以不整合面相连,形成了多元立体油气运移充注模式。上述认识指导了渤中26-6油田太古宇高丰度油藏的高效勘探,进一步完善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太古宇潜山的成储、成藏模式,对于渤中凹陷西南环太古宇潜山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elect
中国深部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
秦勇
2023, 44 (11): 1791-1811.
DOI:
10.7623/syxb202311004
摘要
(
603
)
PDF
(1979KB)(
744
)
可视化
深部煤层气是中国未来天然气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回顾深部煤层气地质研究历史与进展,评述面临问题和探索方向,可为发展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中国在20余年的深部煤层气地质研究中主要取得3方面进展。第一,界定了深部煤层气基本概念及其科学内涵,发现深部煤层吸附气含量存在临界深度,这一深度主要取决于地温梯度和地应力梯度两者的耦合关系,其他地质因素对临界深度具有调整作用;吸附气含量降低可能导致游离气含量随之增高,结果是形成煤层气在深度序列上的有序聚集,在深部形成富含游离气的高饱和—超饱和煤层气藏。第二,对深部煤层地质属性的研究进展显著,认识到深部煤层吸附性减弱及游离气含量增高是地层压力正效应与地层温度负效应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发现在深度剖面上地应力状态转折带附近存在煤层"高渗窗",与深部煤层可改造性相关的地层温度、压力指标可能具有"门限"性质,温度补偿效应和变孔隙压缩系数效应可能使得深部煤层渗透率衰减速率显著降低。第三,对深部煤层气成藏作用与地质评价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成藏作用原理的探讨聚焦在由埋深变化引起的煤层含气性、渗透率垂向分布及其地质控制等5个方面,初步揭示了煤层气成藏"深度效应"。对现场案例进行的剖析经历了由盆地到有利区、由有利区到"甜点"、由控藏到控产的认识深化过程。分析认为,基础地质(成藏作用)、勘查地质(评价优选)、开发地质(动态过程)3方面有机衔接和深度耦合,是面向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所需探索的关键方向,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深度效应",包括深部煤层气藏特征的系统描述和气藏工程对地质条件响应的刻画。
Select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成藏演化规律与勘探开发实践
徐凤银, 王成旺, 熊先钺, 徐博瑞, 王红娜, 赵欣, 江山, 宋伟, 王玉斌, 陈高杰, 吴鹏, 赵靖舟
2023, 44 (11): 1764-1780.
DOI:
10.7623/syxb202311002
摘要
(
529
)
PDF
(11331KB)(
694
)
可视化
中国深部煤层气(埋深>1 500 m)资源丰富,具有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的赋存特征,其赋存状态、成藏特征和开发规律与中—浅部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成藏演化规律尚不清晰制约了其高效勘探与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8号煤层为例,通过精细刻画深部煤层气的成藏特征,模拟深部煤层的埋藏演化史、热演化史、生烃演化史,完善了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规律和成藏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勘探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大宁—吉县区块深部8号煤层全区发育、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生烃潜力大,总生烃强度为(20.2~34.7)×10
8
m
3
/km
2
;深部煤储层发育割理、裂隙、组织孔、胞腔孔、气孔、晶间孔和溶蚀孔等储集空间,为深部游离态煤层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构造-岩性-水动力耦合封闭利于深部煤层气保存。研究区深部煤层的成藏演化可以划分为初始生烃阶段(阶段Ⅰ,306~251 Ma)、第1次热成因生烃阶段(阶段Ⅱ,251~203 Ma)、有机质热演化作用减缓阶段(阶段Ⅲ,203~145 Ma)、生烃高峰阶段(阶段Ⅳ,145~130 Ma)和成藏状态定型阶段(阶段Ⅴ,130 Ma至今)5个阶段。研究区深部煤层气表现为游离态与吸附态共存,提出了深部煤层气"广覆式生烃、箱式封闭、微构造调整、自生自储、毯式成藏"的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微幅褶皱与物性耦合控藏(Ⅰ型)、微幅单斜与水动力耦合控藏(Ⅱ型)、物性与水动力耦合控藏(Ⅲ型)3类深部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认识有效指导了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有利区的优选,建立了深部煤储层有利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成藏模式发育区,提出了差异化开发方案,助力研究区实现了深部煤层气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开发。研究认识对于中国其他区块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
Select
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前景与未来理论技术五大挑战
贾承造
2024, 45 (1): 1-14.
DOI:
10.7623/syxb202401001
摘要
(
511
)
PDF
(7199KB)(
718
)
可视化
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资源困难的条件下原油年产量保持在2×10
8
t水平,天然气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2022年的天然气产量达2 200×10
8
m
3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产气国。通过探讨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形势,分析中国石油工业上游面临的理论技术挑战,展望了未来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已全面进入深层、深水、非常规领域。预测直到2035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将在2×10
8
t稳产,天然气产量将在3 000×10
8
m
3
稳产。中国石油工业上游的发展面临着来自深层、深水、非常规、老油气田提高采收率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五大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挑战。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深层、深水、非常规领域的油气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形成新一代适应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理论、技术、装备与高效施工作业队伍是目前实现油气高效益、低成本开发的关键。先进的适应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以及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CCS/CCUS业务的技术与装备是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关键。
Select
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问题、挑战与发展方向
赵金洲, 雍锐, 胡东风, 佘朝毅, 付永强, 吴建发, 蒋廷学, 任岚, 周博, 林然
2024, 45 (1): 295-311.
DOI:
10.7623/syxb202401017
摘要
(
497
)
PDF
(14117KB)(
482
)
可视化
中国历经10余年的页岩气压裂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已形成中浅层(<3 500 m)海相页岩气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支撑了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中国深层(3 500~4 500 m)—超深层(>4 500 m)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占页岩气总可采资源量的56.63%,实现高效开发是页岩气产业发展和保障油气安全的主战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占其总可采资源量的65.8%,是高效开发页岩气和建设"气大庆"的主阵地。基于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前期探索与实践认识,根据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10大特征,分析了由此衍生并亟待解决的6个基础问题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亟需创新的5个关键理论和方法,指出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10个发展方向,并强调:中国页岩气开发要"深浅并重",中浅层要继续规模建产和提高采收率;深层—超深层要实现高效开发,进军深层—超深层机遇和挑战并存,尚需不断"砺剑",加快建立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
Select
新能源新兴产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邹才能, 李士祥, 熊波, 刘翰林, 张国生, 杨智, 潘松圻, 吴松涛, 关春晓, 李婷, 林大朋
2024, 45 (6): 889-899.
DOI:
10.7623/syxb202406001
摘要
(
497
)
PDF
(3777KB)(
443
)
可视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共识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能源新兴产业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新兴产业在主导产业下创新发展,同时孕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新能源是重要的新兴产业,在中国“洁煤、稳油、增气、强新,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能源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体系在制造能力、基建能力和智慧化能力的推动下,正在由基于地下资源禀赋的现行能源体系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创新+双碳目标”前轮牵引、“能源经济+能源安全”后轮驱动的“四轮驱动”下,向着新能源引领下箭头向前的新能源“可实现三角”转变,将成功破解一直困扰化石能源领域的“不可能三角”矛盾,丰富和发展了“能源三角”理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创新联合组建、人才队伍发展和产业链条建设等系列举措,涌现一批科技领袖,可促进新能源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望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更多回归化工材料属性,奋力实现新能源“技术独立”,助推中国力争“能源独立”。
Select
中国海洋油气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杨进, 李磊, 宋宇, 仝刚, 张明贺, 张慧
2023, 44 (12): 2308-2318.
DOI:
10.7623/syxb202312019
摘要
(
475
)
PDF
(8799KB)(
456
)
可视化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渤海湾浅水海域和中国南海深水及超深水海域积累了大量的油气钻井作业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海洋油气钻井作业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浅水钻井以丛式井、水平井、大位移井、高温高压井、多分支井等钻井技术为主,深水钻井则主要集中在深水浅层建井技术、深水深层钻井技术等领域。渤海"优快钻井"发展历程及南海荔湾22-1-1井的深水钻井作业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海洋油气钻井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浅水钻井技术与国外同步,特别在隔水导管设计与安装等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深水钻井技术由于起步较晚,在水下井口、水下防喷器、隔水管等关键装备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深水钻井关键技术装备领域的"卡脖子"挑战,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才能应对未来深水、超深水油气钻井技术发展需求。
Select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
杨雨, 文龙, 周刚, 战薇芸, 李海涛, 宋泽章, 张晶, 陶佳丽, 田兴旺, 苑九涛, 金世贵, 史国梁
2023, 44 (12): 2045-2069.
DOI:
10.7623/syxb202312004
摘要
(
472
)
PDF
(27195KB)(
742
)
可视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居中国首位,目前探明率仅为18.8 %,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近几年,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相继在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陆相致密气及陆相页岩油等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取得重大突破,展示出巨大的资源前景。川西—川中地区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多层系立体成藏,优质烃源岩供烃,多层系高能丘滩相储层垂向叠置、横向连片,源-储配置好,断裂输导体系发育,但勘探程度低,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立方米级规模增储区。川西—川中前陆坳陷—斜坡带为陆相致密气富集有利区,以须家河组为主力烃源岩,形成须家河组、侏罗系沙溪庙组两套成藏体系,已发现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累计提交地质储量超过1×10
12
m
3
,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新的增长极。二叠系和侏罗系页岩、泥灰岩、煤岩等非常规含油气层系均连续稳定分布,油气大面积富集成藏,以川中—川东地区最为富集,已取得勘探突破。二叠系非常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资源规模近8×10
12
m
3
,侏罗系页岩油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16.96×10
8
t。川西—川中地区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以及陆相致密气已形成四川盆地新的规模增储主阵地,非常规天然气及陆相页岩油是重要的资源接替领域。
Select
深部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
江同文, 熊先钺, 金亦秋
2023, 44 (11): 1918-1930.
DOI:
10.7623/syxb202311013
摘要
(
429
)
PDF
(9081KB)(
550
)
可视化
深部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先导试验取得的重要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深部煤层气埋藏较深、非均质强,影响开发效果的地质、工程因素众多,合理的开发对策尚不明确。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8号煤层的成藏规律与开发地质特征表明:8号煤层有机质成熟度高,全盆地稳定分布,生烃潜力巨大;深部煤岩储层微孔、介孔、宏孔和微裂缝体积平均占比分别为78.0%、6.8%、2.1%和13.1%,为典型的多重孔-裂隙系统,储集条件复杂;深部煤层气通常位于临界深度以下,构造抬升幅度更小,埋藏深,储层相对致密,断裂不发育,水动力较弱,保存条件更好;深部煤层气含气量高且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煤体结构发育相对完整,更有利于压裂改造,气井排采早期产气量便快速提升,具有早期产量高、递减快的特征,按照解吸规律可划分为游离气采出、稳产和递减3个开发阶段。针对深部煤层气的开发难点,结合致密气与页岩气的开发经验,提出坚持三维地震先行、建立储层地质力学模型、工厂化大井丛建产模式、坚持先导试验4点针对性建议。以大宁—吉县区块为例,总结了先导试验取得的规律认识,以期为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开发提供借鉴。
Select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地位
赵文智, 汪泽成, 黄福喜, 赵振宇, 姜华, 徐洋
2023, 44 (12): 2020-2032.
DOI:
10.7623/syxb202312002
摘要
(
426
)
HTML
PDF
(4021KB)(
588
)
可视化
中国叠合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勘探研究与实践揭示,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具有两分性:有利成藏条件只存在于特定的盆地环境,具有地域性;不利成藏条件是超深层固有属性,具有普遍性。烃源灶有效且有规模、储集层至今保持有效储集性能且有规模、生-储-盖要素存在空间组合且至今保持有效性是超深层是否具有勘探价值的决定性要素。有利于超深层具备勘探潜力的盆地具有以下特征:①存在克拉通差异沉降演化,且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未被深埋,烃源灶发育且至今仍在有效生烃窗口;②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层系,存在颗粒型台缘和台内滩并经过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或者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地下 水溶蚀淋滤,使超深层孔隙(含裂缝、溶洞)发育的储层至今依然有效;③碎屑岩、基岩或火山岩储层发育需要满足长期浅埋+ 后期深埋且深埋时间不长、存在构造桥的托举作用、较少压实作用影响、构造作用产生裂缝或长期风化作用建设性改造结晶岩类等单一要素或多种要素组合作用;④盆地总体呈中—低地温场,或烃源岩发育阶段环境中无过量放射性物质存在,规模生烃过程不被速化。不利于超深层成藏的原因有:①机械压实和高温高压导致超深层成岩作用强、岩石颗粒塑性增加,不利于储层孔隙空间的保存;②超深层因埋藏深、埋藏历史长,多数烃源岩已经失去生烃能力,烃源灶有效性受限;③形成生-储-盖-圈有效组合的机会偏少,且有经济性的资源成矿几率降低。中国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规模勘探面临着成藏理论有待完善、工程技术有待提高等挑战,亟待开展攻关研究。
Select
中国主要盆地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及发展前景
王建, 郭秋麟, 赵晨蕾, 王玉满, 于京都, 柳庄小雪, 陈宁生
2023, 44 (12): 2033-2044.
DOI:
10.7623/syxb202312003
摘要
(
423
)
PDF
(2685KB)(
634
)
可视化
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已成为现实接替能源。但目前页岩油气分类体系、资源起评标准及评价方法存在分歧,造成其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深入分析页岩油气内涵、分类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了页岩油气的分类方案,并提出与之相适应且规范的资源评价方法,进而评价和分析了中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中国10大盆地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318.99×10
8
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2.78×10
8
t;中国重点盆地/地区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65.48×10
12
m
3
,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3.23×10
12
m
3
。页岩油资源以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最为富集,油藏分别集中在上三叠统、白垩系和古近系,埋深主要在4 500 m以浅;页岩气资源主要赋存在四川盆地,以下古生界气藏资源最为丰富,埋深主要在2 000 m以深。结合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和勘探实践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 地区、姬塬地区、志靖—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与三肇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和玛湖凹陷风城组是中国页岩油资源富集区;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威远、泸州及渝西地区为页岩气资源富集区。
Select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
刘显阳, 李士祥, 周新平, 陈修, 刘江艳, 郭芪恒, 魏嘉怡, 廖永乐
2023, 44 (12): 2070-2090.
DOI:
10.7623/syxb202312005
摘要
(
406
)
PDF
(50446KB)(
558
)
可视化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随着国家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近年来,通过地质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类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通过梳理页岩油、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三边地区(靖边—定边—安边)以及延长组下组合4大领域,分析其地质条件、勘探进展和资源潜力,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①页岩油有望成为长庆油田6 000×10
4
t以上产量可持续发展的主力贡献者。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中生界延长组7段、延长组9段陆相页岩油和古生界乌拉力克海相页岩油,其中,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已落实规模储量40.5×10
8
t,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纹层型页岩油实现了战略突破,预计资源潜力为20×10
8
t;页理型页岩油的攻关试验正稳步推进,攻关如获突破将会产生革命性影响。陕北地区延长组9段发育"李家畔页岩",页岩油风险勘探进展顺利。盆地西缘南段乌拉力克组的勘探露出苗头,开辟了古生界海相页岩油勘探新层系。②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复杂构造区落实了新的含油富集区,形成了于家梁、环县西、平凉北3大接替领域,资源潜力超过5×10
8
t。③三边地区多层系立体勘探取得新进展,快速建成了郝滩一体化示范区,初步评价三边地区的资源潜力为3×10
8
t。④延长组下组合展现出较好的勘探前景,延长组9段和延长组10段甩开勘探发现了多个有利区,落实规模储量近3×10
8
t。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处于勘探中期,仍具有较大的增储潜力,石油勘探的新领域、新类型将为油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接替资源。
Select
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的勘探发现及成藏条件
梁兴, 单长安, 张磊, 罗瑀峰, 蒋立伟, 张介辉, 朱斗星, 舒红林, 李健
2024, 45 (3): 477-499.
DOI:
10.7623/syxb202403001
摘要
(
401
)
PDF
(24747KB)(
397
)
可视化
浙江油田自2021年6月获得渝西地区大安流转区块以来,全力加大、加快深层页岩气勘探评价及实施,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不断深化,多口井产量测试实现工业突破,发现了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通过系统介绍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近两年的勘探发现历程,从区域地质特征、沉积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物性、含气性、断裂特征、地质岩石力学性质和优质储层分布特征等对地质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了通过实践创新形成的大安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大安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沉积期整体处于江南-雪峰加里东期造山带北麓上扬子前陆盆地沉积中心,下部优质页岩层为深水陆棚相,强还原缺氧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源储条件,有机生物富碳硅质页岩相发育、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优良、微观储集空间发育、物性好、页岩自封闭性好、含气性高,表现为过成熟度干气的超压连续型页岩气藏。基于良好的页岩顶、底板条件和隔档式褶皱构造形变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窄陡背斜断层遮挡-宽缓向斜连续分布,构造转折带与低幅背斜构造富集高产"的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埋深为3 500~4 500 m),体现了"多场协同、多元耦合、多素叠置"的山地页岩气富集成藏赋存理论内涵。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适用于大安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5项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包括多尺度天然裂缝精细识别与稳定性评价技术、井平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评价与设计技术、高温安全优快钻井配套技术、密切压碎缝控增储提产兼顾套变防治的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2.0工艺技术、基于高频压力连续监测和人造气藏动态评估优化的深层页岩气精细控压返排技术。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的勘探发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相深层-超深层页岩气的快速发展。
Select
中美页岩油气储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翁定为, 雷群, 管保山, 何春明, 孙强, 黄瑞
2023, 44 (12): 2297-2307.
DOI:
10.7623/syxb202312018
摘要
(
388
)
PDF
(3427KB)(
568
)
可视化
页岩油气资源作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门领域,需要通过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开采价值。结合页岩储层物性特征和流体渗流规律,系统总结了美国页岩油气储层改造在裂缝控藏认识、压裂监测技术、重复压裂技术、数据平台建设和矿场实验室建设5个方面的技术进展以及中国页岩油气储层改造取得的缝控压裂优化技术、新型压裂配套装备、分段压裂核心工具、低成本压裂材料、水力裂缝监测技术、井筒重构压裂技术和压裂优化设计软件7项关键技术,全面剖析了中国页岩油气储层改造在甜点有效甄别、压裂参数优化、储量立体动用和剩余储量挖潜4个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在此基础上,为有效提高压裂缝网对页岩油气资源的动用程度,实现页岩储层的大规模建产与高效益开发,提出了4个方面的发展建议:①加强基础研究,筑牢页岩油气规模发展基石;②完善技术配套,构建有中国特色压裂技术体系;③提高储量动用率,构建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④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物联网智能发展格局。
Select
鄂尔多斯盆地青石峁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赵伟波, 黄道军, 王康乐, 胡新友, 惠洁, 陈宇航
2023, 44 (10): 1739-1754.
DOI:
10.7623/syxb202310012
摘要
(
378
)
PDF
(27150KB)(
284
)
可视化
2022年探明的青石峁气田,其探明区域的面积为2 151 km
2
,探明储量为1 459×10
8
m
3
,是长庆油田第8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通过回顾青石峁气田的勘探历程,总结了其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石峁气田的主力含气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段;主要烃源岩为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煤层和暗色泥岩,具有广覆式生烃的特点;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其中,多物源、多水系、强供给、多期河道控制了砂体的展布特征;储层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孔隙度为7.9%,平均渗透率为0.363 mD,储层致密,砂体的连通性受控于砂体的展布方向;气藏压力系数为0.78~0.90,属于低压气藏;低生烃强度背景下的长期连续充注、断裂系统对致密储层的调整改造、较高的源-储压差造就了岩性-构造控制下的改造型气藏;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砂体精细刻画技术和复杂气水关系下的井位优选技术是青石峁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
Select
塔北西部喀拉玉尔衮构造带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油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王清华
2024, 45 (4): 615-628.
DOI:
10.7623/syxb202404001
摘要
(
369
)
PDF
(16519KB)(
338
)
可视化
2023年9月,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喀拉玉尔衮构造带雄探1井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获重大油气勘探突破,继白垩系、古近系后,塔北地区又获一重要层系发现,标志着塔北地区具备多层系立体成藏特征。基于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及雄探1井钻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喀拉玉尔衮构造带烃源岩条件、油源通道和储、盖条件及圈闭类型,系统梳理了喀拉玉尔衮构造带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塔北隆起深层发育两套烃源岩,其中,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为主要烃源岩层,前寒武系裂陷槽烃源岩为潜在烃源岩。研究区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NNW向走滑断裂叠加NW向及EW向逆冲断裂,形成相互交错的断裂体系,垂向沟通深部烃源岩与储集层。研究区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具有早期成圈、多期成藏的特点,晚海西期受强烈挤压作用的影响,多条通源断裂及相关构造圈闭雏形形成,后期构造运动叠加,研究区持续隆升,形成上寒武统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构造圈闭,捕获多期油气充注。建立了下丘里塔格组“下生上储、断裂输导、近源成藏”的构造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识揭示,塔北西部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盆地台盆区新的油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区。
Select
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CO
2
高压相态及传质规律
宋兆杰, 邓森, 宋宜磊, 刘勇, 鲜成钢, 张江, 韩啸, 曹胜, 付兰清, 崔焕琦
2024, 45 (2): 390-402.
DOI:
10.7623/syxb202402005
摘要
(
363
)
PDF
(5596KB)(
449
)
可视化
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分布广泛,具有与CO
2
形成混相的有利组分、温度和压力条件,注CO
2
前置压裂和吞吐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但目前对于古龙页岩油-CO
2
高压相行为的认识尚不充分。在状态方程和气液两相相平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与页岩油恒质膨胀实验、细管实验等结果校验,构建了考虑纳米限域效应的古龙页岩油-CO
2
两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和基于相平衡模型的油气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以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成熟度、油/CO
2
比例、压力、纳米限域效应等因素影响的页岩油-CO
2
相间传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O
2
摩尔分数的增加,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的饱和压力逐渐降低。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能够与CO
2
混相。在相同的CO
2
注入量条件下,古页2HC井页岩油的分子量和黏度更高,降幅也更大,饱和压力和膨胀系数更小,变化幅度也更小。注CO
2
多级接触过程显示,CO
2
在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中的溶解能力和抽提效果较为接近。在充分接触后,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注气后缘油相中C
1
—C
6
组分全部被抽提到气相中,油相中CO
2
的摩尔分数分别攀升至86.63%和87.35%。纳米限域效应的存在,减小了纳米孔内油气间组成差异,导致了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降低,有利于CO
2
与页岩油相溶、混相。纳米限域效应对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当孔隙半径由100 nm降低到10 nm时,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与CO
2
的最小混相压力分别降低20.90%和21.31%。通过明确页岩油藏流体相态变化规律,可为注CO
2
开发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Select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与展望
曹宏, 常德双, 胡少华, 朱亚东, 王永明, 李鹏
2023, 44 (12): 2250-2269.
DOI:
10.7623/syxb202312015
摘要
(
359
)
PDF
(33780KB)(
530
)
可视化
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深地探测历程和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地球物理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聚焦深层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度大、地震能量弱、成像精度低、储层复杂等关键难题,对地震装备、采集、处理、解释和重力-磁法-电法-地震联合勘探开展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了深层油气勘探地震配套技术。大量实践证明,大吨位宽频可控震源是提高深层信号能量和信噪比的重要装备,"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是实现深层油气目标勘探的有效手段,深层弱信号处理技术、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技术及五维地震解释技术是解决深层勘探的关键处理解释技术,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多物理场联合是降低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风险的有效途径。深层油气勘探地震配套技术已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多个盆地成功应用,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发现10亿吨级大油田、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北斜坡发现蓬莱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等重大突破。面向深层油气勘探当前和未来地质研究、勘探发现和安全高效钻井工程的需求,建议在基础理论、采集、处理、目标识别、井中地震与非地震5个方面开展持续攻关,积极拓展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同时开展以深海海底节点(OBN)为核心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发与现场实验,为深海勘探做好技术储备。
用户登录
在线期刊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期刊订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访问总数:
今日访问:
当前在线:
请使用Edge、Firefox、Chrome 浏览器登录系统。如果使用其他浏览器,请查看
使用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