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影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石油研究》(英文版)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中国页岩油气源-储耦合类型划分及勘探意义
郭旭升, 胡宗全, 申宝剑, 杜伟, 孙川翔, 万成祥, 王冠平, 李敏, 王濡岳
2024, 45 (11): 1565-1578.
DOI:
10.7623/syxb202411001
摘要
(
2545
)
PDF
(10461KB)(
607
)
可视化
基于页岩油气源-储耦合思路识别源-储耦合类型及配置是明确页岩油气勘探思路、实现页岩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础。然而,目前尚无学者将页岩油气纳入统一评价体系进行源-储耦合类型的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鉴于此,通过解剖中国典型海相、陆相页岩油气层系的源-储配置特征,将页岩油气的源-储耦合关系划分为3类,明确了不同源-储耦合类型的地质内涵及其控制油气富集的机理,提出了中国页岩油气整体评价的高效勘探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气的源-储耦合类型可分为源-储分离型、源-储共生型和源-储一体型3类;源-储分离型的烃类运移距离在米级以上,储层近源捕获油气,形成甜点,其代表性层系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1亚段+2亚段和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源-储共生型为多源供烃,源-储共存,烃类就近运移至优势储层内,层系整体含油气,其代表性层系为四川盆地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源-储一体型即烃源岩和储层为同层,烃类在层内发生微运移,其代表性层系为四川盆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和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沉积环境、生物硅、热成熟度和生/排烃效率等是影响页岩油气源-储配置关系的核心要素,而源-储配置关系进一步控制了页岩油气的富集。以中国典型页岩油气层系为例,进一步厘清了不同成熟度下纵向上多类型源-储耦合配置关系的勘探层次和勘探思路。研究成果有利于快速识别和优选页岩油气的有利层段,为中国页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Select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重点地区资源潜力
孙龙德, 贾承造, 张君峰, 崔宝文, 白静, 霍秋立, 徐兴友, 刘卫彬, 曾花森, 刘伟
2024, 45 (12): 1699-1714.
DOI:
10.7623/syxb202412001
摘要
(
1924
)
PDF
(7955KB)(
541
)
可视化
松辽盆地是中国已采出油气最多的大型超级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评价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但资源潜力和规模尚不明确。基于古龙页岩的有机碳、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保压岩心游离烃含量等大量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结合测井资料和生产数据,系统开展了以齐家—古龙凹陷为主的多类型页岩油的资源评价。建立了以有机质成熟度、储集类型等为核心指标的松辽盆地页岩油分类方案,制定了以总有机碳、含油量、有效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等为核心参数的页岩油分级标准,形成了以含油量精细评价、游离烃恢复和可采系数标定等为核心技术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基于生产动态数据,对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进行了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的技术可采资源潜力评估,实现了页岩油资源可利用性预测分析。综合评价认为: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高成熟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为107.73×10
8
t (其中,Ⅰ级地质资源量为42.08×10
8
t,Ⅱ级地质资源量为33.67×10
8
t),技术可采资源量超过8×10
8
t;溶解气的地质资源量为1.75×10
12
m
3
,技术可采资源量为0.13×10
12
m
3
。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的有利资源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预计在未来随着开采技术升级,页岩油的可动用潜力将进一步增大。
Select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发现及其意义
雍锐, 吴建发, 吴伟, 杨雨然, 徐亮, 罗超, 刘佳, 何一凡, 钟可塑, 李彦佑, 朱逸青, 陈丽清
2024, 45 (9): 1309-1323.
DOI:
10.7623/syxb202409001
摘要
(
1915
)
PDF
(19168KB)(
515
)
可视化
寒武系筇竹寺组是中国最早进行页岩气勘探和研究的层系之一,早期由于整体地质认识不清,加之受工程技术条件限制,仅在埋深小于3 500 m、构造相对平缓的威远背斜和长宁背斜实施勘探评价工作,但生产情况不佳,未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近期,资201井和威页1H井取得重大勘探突破,标志着"德阳—安岳"裂陷槽筇竹寺组深层页岩气在地质认识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德阳—安岳"裂陷槽控制了筇竹寺组的沉积环境,槽内深水硅质泥棚相和槽缘斜坡深水含粉砂质泥棚相为优势沉积相带,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筇竹寺组在纵向上发育多套页岩储层,以1小层、3小层、5小层和7小层为主。其中,5小层为主力突破层,其总有机碳含量为2.7% ~3.1%, 孔隙度为4.2% ~4.9%, 脆性矿物含量为69.5% ~76.5%, 含气量为7.8~9.5 m
3
/t,成熟度适中,为3.0% ~3.5%; 3小层为潜力勘探层。筇竹寺组有望实现多层段立体开发。裂陷槽 中段寒武系底界构造简单,无明显大断层,筇竹寺组的地层压力系数主体在1.8以上,保存条件良好。裂陷槽的存在提供了充足的沉积空间和物质基础,使得筇竹寺组页岩的烃源丰富,生气量高;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存在避免了筇竹寺组页岩过高热演化。建立了"槽-隆"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筇竹寺组有利勘探面积为4 400 km
2
,资源量为2×10
12
m
3
。筇竹寺组页岩气的勘探突破开辟了又一个万亿立方米储量、百亿立方米产量的页岩气增储上产新阵地。下一步将复制资201井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模式,将其推广应用到整个南方上扬子地区海相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
Select
《石油学报》中国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及新技术论文专辑 主编寄语
赵宗举
2025, 46 (1): 0-0.
摘要
(
1754
)
PDF
(4583KB)(
241
)
可视化
Select
全球古老油气成藏组合资源潜力、重大发现及启示
窦立荣, 温志新, 王兆明, 贺正军, 陈瑞银, 宋成鹏, 刘小兵
2024, 45 (8): 1163-1173.
DOI:
10.7623/syxb202408001
摘要
(
1611
)
PDF
(11332KB)(
469
)
可视化
全球已证实存在6套优质烃源岩,发育于前中生界的3套烃源岩构成了古老油气成藏组合的主要烃源岩。已发现的前中生界古老油气成藏组合有5个特点:①盆地类型以前陆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克拉通盆地为主;②油气资源类型以常规油气为主,页岩油气发展迅速;③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泥盆系、石炭系和奥陶系;④储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页岩和白云岩;⑤埋深以中—浅层为主,深层勘探潜力大。古老油气成藏组合的重大发现也具有在克拉通周缘、碳酸盐岩储层、页岩油气层系和基岩潜山4个领域富集的特征。通过对重点领域的重大发现解剖,指出长期处于低纬度热带辐合带的克拉通周缘易于形成优质生-储-盖组合;全球重大事件对烃源岩发育和页岩油气富集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可在全球重大事件时序框架下,通过重建成藏要素古位置超前优选潜在成藏组合。根据已发现油气可采储量和待发现油气资源自主评价结果,明确了常规油气资源应重点关注阿拉伯盆地、扎格罗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基岩潜山/残留层系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勘探领域;页岩油气应重点关注俄罗斯蒂曼—伯朝拉盆地和伏尔加—乌拉尔盆地泥盆系多玛尼克组页岩、中东地区阿拉伯盆地志留系热页岩、北非地区古达米斯盆地志留系和泥盆系、中国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页岩层系等领域。
Select
全油气系统中的致密油气:成藏机理、富集规律与资源前景
贾承造, 姜林, 赵文
2025, 46 (1): 1-16,47.
DOI:
10.7623/syxb202501001
摘要
(
1323
)
PDF
(12958KB)(
740
)
可视化
全油气系统理论建立了统一的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地球动力学控制条件,致密油气是全油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致密油气的发展历史,展望致密油气的资源前景,阐述中国典型致密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从全油气系统理论的视角揭示了致密油气的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致密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并在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未来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地质理论、工程技术以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等。②致密油气的储层物性处在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之间,其成藏过程同样处在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之间;致密储层内由孔喉组成的复杂毛细管网络是致密油气自封闭成藏的核心。③中国不同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富集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超级致密油气富集盆地;4基于源-储耦合关系,可以将致密油气藏分为"远源型"、"近源型"和"源内型"。
Select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缝洞体天然气勘探突破及其意义
牛小兵, 范立勇, 任军峰, 师平平, 魏柳斌, 李维
2024, 45 (12): 1715-1727,1817.
DOI:
10.7623/syxb202412002
摘要
(
1009
)
PDF
(26284KB)(
332
)
可视化
2024年,按照"断裂改造碳酸盐岩形成缝洞体气藏"的勘探思路,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勘探层系部署实施了3口探井,试气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揭示了盐下缝洞体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目前对于缝洞体气藏的高产富集规律及综合预测模式尚不明确,难以落实有利区带与钻探目标。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地震、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缝洞体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及高产富集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缝洞体气藏具备上古生界煤系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双源供烃条件,其中,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主要烃源岩,最大生烃强度为12×10
8
m
3
/km
2
,具有充足的供烃能力;②盐下缝洞体的储集空间以裂缝及沿裂缝带发育的溶蚀孔洞为主,含少量基质晶间孔,平均孔隙度可达10%以上,平均渗透率最高可达10 mD,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③盐下断裂及伴生裂缝系统不仅能够改善白云岩储层的物性,形成储集性能良好的缝洞体,还可以沟通源岩与储层,为油气向缝洞体储层聚集提供有效的运移通道;④马家沟组五段6亚段发育的厚层膏盐岩为缝洞体气藏的区域盖层,马家沟组五段10亚段和马家沟组三段等层系中发育的膏盐岩为气藏的直接盖层,缝洞体周围的致密碳酸盐岩构成侧向遮挡,这些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并形成缝洞体气藏。通过综合评价,初步落实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缝洞体气藏的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5×10
4
km
2
,预计天然气储量规模可达5000×10
8
m
3
,勘探潜力大,是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与现实目标。
Select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层控藏作用
江同文, 田威振, 唐青松, 徐伟, 邬光辉
2024, 45 (8): 1174-1186.
DOI:
10.7623/syxb202408002
摘要
(
843
)
PDF
(16174KB)(
350
)
可视化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走滑断层控藏作用研究对深层(>4 500 m)致密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气藏解剖结合地震与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开展了走滑断层与成藏时空配置关系及其控运、控圈、控富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广泛发育弥散性分布的前中生界走滑断层系统,对加里东期成藏具有破坏性作用,印支期—燕山期则成藏配置优越,形成了前中生界多层系复式走滑断控成藏系统。走滑断层构成了遍及全区的前中生界垂向-侧向组合的输导体系,形成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近源侧向、中二叠统远源垂向的不同运聚成藏模式,并造成了分层、分区的成藏差异性。在致密碳酸盐岩中,高能相带叠加走滑断层作用形成相-断共控的构造-岩性圈闭,并控制了圈闭的有效性,组成沿走滑断层带分布的"小藏大气田"气藏模式。走滑断层控制了高孔高渗裂缝-孔洞型"甜点"储层与高产井的分布,具有增储与控富作用,并形成多种差异富集模式。研究结果揭示四川盆地存在深层前中生界碳酸盐岩走滑断控富气系统,受控于"源-断-储"三元耦合控藏,走滑断层具有控运、控圈与控富作用的差异性,走滑断控"甜点"气藏是深层碳酸盐岩高效勘探开发的有利新领域。
Select
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内涵及发展趋势
计秉玉, 张文彪, 何应付, 段太忠, 刘合
2024, 45 (7): 1152-1162.
DOI:
10.7623/syxb202407010
摘要
(
802
)
PDF
(4957KB)(
863
)
可视化
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是现代油藏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推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对油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述建模—数值模拟学科的形成、发展及深度融合的历程,剖析了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在理念、流程、算法和应用上的内涵,分析了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地质建模技术要向地震多信息驱动、多点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继续探索;数值模拟技术要更加注重多相多组分多场耦合、物理化学渗流、全油藏一体化模拟、人工智能自动历史拟合等方向的深化研究。提出了实现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包括搭建一体化软件平台、建立规范流程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认为多维多尺度数据同化、构建油气藏开发大模型以及数字孪生是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Select
中石油页岩油气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
汪海阁, 乔磊, 杨雄, 车阳, 丁吉平
2024, 45 (10): 1552-1564.
DOI:
10.7623/syxb202410009
摘要
(
784
)
PDF
(5633KB)(
937
)
可视化
通过分析国内外页岩油气的发展现状,系统回顾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根据中国陆相页岩油气的地质特征,坚持问题导向,在页岩油气钻完井和压裂工程方面取得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软件进展。通过与北美地区页岩油气总体工程技术的对比,总结了中石油页岩油气开发工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中国版”页岩油气工程技术应聚焦于持续推进关键技术装备攻关与应用、加快新一代导向工具研发、储备研发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技术、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不断提升工程技术水平,从而加大对页岩油气资源开发的支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Select
岩心智能识别技术内涵与展望
刘合, 任义丽, 李欣, 朱如凯, 胡延旭, 刘茜, 苏乾潇, 吴健平, 李彬
2024, 45 (8): 1296-1308.
DOI:
10.7623/syxb202408011
摘要
(
599
)
PDF
(11749KB)(
492
)
可视化
岩心分析可为油气成烃成储成藏史研究、提高采收率和寻找优质储量提供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转向深层和非常规领域,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有基于岩心的单点式分析已不能满足需要,须将多种尺度的岩心图像和岩心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岩心分析从传统的人工描述,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岩心并向岩心智能识别的方向发展。通过概括岩心图像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岩心智能识别技术的定义和内涵;以利用微米—纳米CT图像重构全直径岩心孔隙结构的高分辨率CT图像为例,对岩心智能识别技术进行了阐述;对岩心智能识别技术在储层评价、压裂方案设计、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岩心智能识别技术的提出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领域已经开始同步升级发展,即从单点业务智能化、提速提效的初级阶段,向着多尺度多模态数据融合、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应用、提质发展的更高阶段转变。
Select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庞雄奇, 胡涛, 蒲庭玉, 徐帜, 王恩泽, 汪文洋, 李昌荣, 张兴文, 刘晓涵, 吴卓雅, 王通, 赵正福, 庞礴, 鲍李银
2024, 45 (7): 1044-1060.
DOI:
10.7623/syxb202407002
摘要
(
521
)
PDF
(7449KB)(
375
)
可视化
由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预测高达800×10
8
t油当量,国家正在鼓励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这与国外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投入资金逐渐减少的情况恰恰相反。基于国内外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热情差异大,以及当前推进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问题,结合全球和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最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与认识的差异及其原因。最新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300×10
8
t油当量、平均值为680×10
8
t油当量,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10×10
8
t油当量、平均值为26×10
8
t油当量,其平均值不到全球和中国南海常规油气资源总量的5 % 和20 % 。由此可见,中国南海800×10
8
t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并不是其现实可采资源量,而是可采资源量的30~80倍,不能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战略研究。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概念和表征方法不统一是导致对其发展前景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前条件下推动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可采资源量规模小、关键技术不成熟、市场竞争力较弱、商业投资风险大以及大规模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不协调5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快发展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需要深化4方面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可采资源量;降低开采成本,拓展有效资源范围;深化地质条件评价,厘清资源分布特征;联合多种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提高综合开发成效。随着科技进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势必将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与探索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
Select
中国致密油气形成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朱如凯, 李国欣, 崔景伟, 黄福喜, 鲁雪松, 郭智, 曹正林
2025, 46 (1): 17-32.
DOI:
10.7623/syxb202501002
摘要
(
503
)
PDF
(8600KB)(
1759
)
可视化
致密油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资源类型,相当于传统低渗透油气中的特低和超低渗透油气。目前致密气已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天然气类型,2023年产气量达600×10
8
m
3
以上,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是致密气的主体产区。中国2023年致密油产量达1 193×10
4
t,主要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6段(长6段)和延长组8段(长8段)、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等。从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及地质历史演化角度进一步探讨了致密油气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致密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中国致密油气以近源聚集为主,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源内与近源、斜坡—洼槽区域,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源上、源下及源间致密储集层中。根据中国致密油气的地质特征、聚集机理、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等,将致密砂岩气划分为连续型致密深盆型、准连续型致密型和致密常规圈闭型3种聚集模式,将致密油划分为源-储分异远源聚集型、源-储相接近源聚集型和源-储相间邻源聚集型3种聚集模式。"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围绕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地区、松辽盆地深层、塔里木盆地阿合组等领域,致密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有望超过2×10
12
m
3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长8段,松辽盆地泉头组扶余油层,准噶尔盆地西部坳陷玛湖地区风城组等领域,致密油有望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8~20)×10
8
t。
Select
塔里木盆地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新领域及资源潜力
王清华, 金武弟, 张荣虎, 杨海军, 徐振平, 杨宪彰, 张亮, 余朝丰
2025, 46 (1): 89-103.
DOI:
10.7623/syxb202501007
摘要
(
496
)
PDF
(18776KB)(
423
)
可视化
塔里木盆地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面积广阔、资源量大、探明程度较低,烃源灶分布、复杂储层预测和油气成藏模式等问题制约了致密油气藏的整体效益勘探开发。基于露头剖面、实验分析、地球物理和测井测试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和台盆区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新领域和资源潜力开展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致密砂岩油气新领域主要为白垩系亚格列木组中层—厚层含砾砂岩和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中层—厚层砂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在纵向上邻近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在横向上毗邻克拉苏构造带生烃中心;塔西南昆仑山前致密砂岩油气藏新领域主要为二叠系普斯格组中层—薄层砂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在纵向上紧邻普斯格组上段优质烃源岩,在横向上毗邻柯东构造带生烃中心;台盆区致密砂岩油气藏新领域主要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层—薄层砂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在纵向上通过深大断裂输导由寒武系—奥陶系优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横向上毗邻阿瓦提凹陷生烃中心。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北翼和东秋—迪那构造带致密油气藏圈闭的累计面积为1 830 km
2
,天然气的资源量为16 625×10
8
m
3
;塔西南坳陷柯东构造带致密油气的有利圈闭面积近301 km
2
,预测天然气的地质资源量为2 930×10
8
m
3
、凝析油的地质资源量为 2×10
8
t;阿瓦提凹陷西北缘柯坪塔格组致密油气的有利勘探区面积达4 320 km
2
,预测天然气资源量为7 076×10
8
m
3
、石油资源量为7 817×10
4
t。塔里木盆地致密油气勘探新领域和资源潜力可为盆地的持续高效勘探夯实基础。
Select
三门峡盆地豫峡地1井油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张交东, 刘旭锋, 白忠凯, 何发岐, 王丹丹, 曾秋楠, 赵洪波, 王玉芳
2025, 46 (3): 483-498.
DOI:
10.7623/syxb202503001
摘要
(
493
)
PDF
(13217KB)(
707
)
可视化
三门峡盆地为华北陆块南缘豫西隆起上的中生界—新生界断陷盆地,以往的勘探没有发现油气和有效烃源岩。近年来,公益性油气调查在盆地南缘落实了古近系烃源岩并取得了一些油气成藏新认识。为查验盆地的含油气性,优选函谷关构造带,实施钻探了豫峡地1井。该井揭示古近系小安组油层的孔隙度为13.43%~20.60%,渗透率为35.1~215.5 mD。小安组下部油层组钻杆地层测试结果显示,间喷24 h条件下的井口产油量为17.52 m
3
(不含水)。采用分层试油,机抽求产,小安组上部、中部和下部油层组的稳定产油量分别为4.79 m
3
/d、6.79 m
3
/d和15.83 m
3
/d (不含水),表明函谷关构造带发育中—高温、含蜡、中孔中渗、不含水、中—浅层、常压、轻质油藏。综合研究表明,豫峡地1井的油源可能为小安组下段和坡底组上段烃源岩,柳林河组及上覆地层中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正断裂是油气的主要输导体系。三门峡盆地发育4套可能的生-储-盖组合,推断其油气具有“短距运聚、多类型聚集、晚期成藏”的特点,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期。三门峡盆地的油气突破预示着一个新的含油气盆地诞生,将唤起业内对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的新关注,对久攻未克的南华北盆地和渭河盆地等中—小型盆地的油气勘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Select
致密油气钻井液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金声, 杨景斌, 吕开河, 白英睿, 刘敬平, 黄贤斌
2025, 46 (1): 279-288.
DOI:
10.7623/syxb202501019
摘要
(
454
)
PDF
(3465KB)(
1498
)
可视化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致密油气资源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勘探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致密油气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对钻井液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综述当前致密油气钻井液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水基钻井液、油基/合成基钻井液以及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的作用机制以及性能特点,明确了目前致密油气钻井液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未来致密油气钻井液技术的发展方向。水基钻井液技术应注重优化悬浮和携带能力,增强井壁稳定性,保持流变性稳定。油基/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注重提高乳液稳定性和润湿性,增强封堵性能,解决废弃钻井液的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问题。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应注重研发能够适应不同地层压力和渗透性条件的新型防漏堵漏材料,提高漏失位置预测准确性。致密油气钻井液技术作为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致密油气资源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Select
中国石油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王峰, 喻岳钰, 方惠军, 徐小虎, 葛腾泽, 东振, 徐博瑞, 刘丹璐, 张友军, 刘奕杉
2024, 45 (12): 1863-1876.
DOI:
10.7623/syxb202412011
摘要
(
453
)
PDF
(9783KB)(
513
)
可视化
煤炭地下气化可以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开发利用,符合油气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和国家"双碳"目标。通过简述煤炭地下气化理论技术研究现状,认为煤炭地下气化理论体系基本建立,浅层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相对成熟但未产业化,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获得初步验证并已成为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趋势,但技术复杂、基础研究薄弱,面临气化过程稳定控制等关键挑战。2019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攻关800 m以深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两个角度,总结和介绍专项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认识。在基础理论方面,基于实验技术攻关和系统的实验与模拟研究,深化了煤炭地下气化动力学、气化腔扩展机制、覆岩热形变机制等规律认识,为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工程和工艺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工艺技术方面,突破了包含气化资源评价与选址评价、气化炉完整性设计和控制、气化运行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气化炉建造装备体系、地下气化井下作业装备系统。提出了继续深化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基础研究、同步稳妥推进矿场试验的建议,以提高技术成熟度和工艺稳定性,推进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发展。
Select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储能技术及其商业模式
邹才能, 李士祥, 刘辰光, 王俪颖
2024, 45 (10): 1443-1461.
DOI:
10.7623/syxb202410001
摘要
(
447
)
PDF
(9610KB)(
2273
)
可视化
新型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地位,是丰富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储能技术为新能源消纳和大比例并网提供了稳定支撑,是能源的“粮仓”,是能源的“银行”,是新能源的“解药”,是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发展新型储能技术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和推进能源变革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下的能源转型,碳基传统能源向零碳基新能源转型是必然选择,新型储能技术支撑下的新能源肩负着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的新使命。新型储能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应用场景多样,需求多元,技术链和产业链蓬勃发展,装机规模增长迅速,市场机制、商业模式以及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等。不同储能技术的原理、典型储能场景、市场需求和建设成本等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应用逐渐增多。2017年以来,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超过50 %;2023年底,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突破35 GW,占比为40.6 % 。按照国家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到2030年中国将部署约177 GW的新型储能系统,2024—2030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新型储能技术及体系达到成熟水平。新型储能在“源、网、荷”侧均存在灵活多样的商业模式和成本回收机制,可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市场化交易,也可在电力交易系统中与传统主体联合,共同参与市场交易。目前,新型储能技术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在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上均面临挑战:①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无法完全避免起火爆炸的风险,其使用寿命、能量密度和成本需要进一步优化;② 运维管控无法满足新能源发电的特殊生产要求;③储能初期投资较高,盈利模式尚在探索,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新型储能正朝着技术多元化、全流程安全、智慧调控等方向发展,将重点解决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高效率、大容量、高集成、智能化等关键问题。未来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将与电力市场改革进程深度绑定,将逐步向共享储能和独立储能模式发展。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与需求的多类型储能技术通过有机结合所形成的集成混合储能系统,综合了多种储能技术的优势,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先进数字科学技术,助力新型储能与“源、网、荷”智慧融合发展,能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和经济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系统安全性,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方向,对推动中国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Select
渤海海域致密油气及页岩油勘探新领域及资源潜力
徐长贵, 杨海风, 徐伟, 王广源, 刘晓健, 燕歌
2025, 46 (1): 173-190,264.
DOI:
10.7623/syxb202501012
摘要
(
422
)
PDF
(27195KB)(
366
)
可视化
断陷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日益深入,中—浅层(深度<3 500 m)常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超过60 % ,凸起区构造圈闭勘探殆尽,寻找大规模油气藏的难度增加,勘探重点逐步转向中—深层。通过对渤海海域生烃、沉积、储层及源-储匹配关系等研究,系统梳理了致密油气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结合致密油气勘探实践分析了页岩油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受断陷活动、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强度控制,古近系中—深层发育近源陡坡带扇三角洲、咸水介质辫状河三角洲、斜坡—凹陷区湖底扇、干旱欠补偿湖盆碳酸盐岩沉积4类致密储层沉积类型,当埋深大于3 500 m后,储层受压实作用控制而逐渐致密化,致密储层主要表现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的物性特征,埋深大、成分复杂、碳酸盐胶结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溶蚀孔隙与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深凹区在湖泛期具有相对较大的可容纳空间,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和保存,具备优越的源岩条件,古近系致密油气的勘探实践证实渤海海域具备大型致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同时页岩油发育条件优越且资源潜力巨大,这些非常规油气为渤海油田可持续勘探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Select
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与烃源岩分布
曹正林, 周川闽, 龚德瑜, 王瑞菊, 丁立华, 杨春, 张志杰
2024, 45 (9): 1349-1371.
DOI:
10.7623/syxb202409004
摘要
(
421
)
PDF
(14292KB)(
671
)
可视化
晚古生代,伴随着欧亚板块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关闭,哈萨克斯坦板块(山弯构造)得以形成。早—中二叠世,因受准噶尔—巴尔喀什洋关闭及炎热干旱古气候影响,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东缘的准噶尔盆地沿洋陆闭合带形成了一系列残余洋与近海陆缘咸化湖盆。岩性、沉积相、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和地震岩性综合分析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中—下二叠统的风城组、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和平地泉组以咸化沉积(包括残余洋和咸化湖沉积)为主,其中,风城组主要沿西准噶尔残余洋和北天山残余洋的闭合带分布于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沙湾凹陷—阜康凹陷一线,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主要沿北天山—索伦克残余洋分布于阜康凹陷—博格达山一带,平地泉组主要沿卡拉麦里残余洋分布于五彩湾凹陷—石树沟凹陷—石钱滩凹陷一带;②咸化沉积的分布规律明显,在早二叠世—中二叠世逐渐呈自西向东、自下向上迁移;③风城组、芦草沟组和平地泉组是准噶尔盆地二叠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含富菌藻类有机质,具有典型的咸化湖沉积特征;④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残余洋和咸化湖盆的形成与迁移控制了沉积相与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勘探实践揭示,盆地西部玛湖凹陷和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控制了十亿至数十亿吨级规模储量聚集区的形成,这预示着在盆1井西凹陷、沙湾凹陷、南缘—阜康凹陷一带等咸化沉积烃源岩分布中心可能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尽管目前尚无深井钻揭,但其勘探前景值得期待。
用户登录
在线期刊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期刊订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访问总数:
今日访问:
当前在线:
请使用Edge、Firefox、Chrome 浏览器登录系统。如果使用其他浏览器,请查看
使用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