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3年 24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3-09-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地质勘探
1 查全衡, 何文渊
中国东部油气区的资源潜力
东部油气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后,其生产潜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东部油气区钻探程度、储量年增长曲线、储量发现率曲线和资源探明率4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充分考虑了本区实际存在的勘探目标和资源潜力,初步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勘探分期标准.依据4项指标将本区勘探领域分为老区生产层系和新区与老区新层系两大类.研究结果表明,前一类处于勘探中期,储量可以持续稳定增长;后一类处于勘探早期,储量可以快速增长.
2003 Vol. 24 (5): 1-3,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39KB] ( )
4 张抗
塔河油田似层状储集体的发现及勘探方向
自2001年以来,塔河油田南部下奥陶统一间房组的油气突破证实了对存在似层状储集体的推测.加里东期表生岩溶和深溶作用的发育及其在成藏中的作用,启发人们应以网络状和似层状储集体并重的思路,以"大岩溶"(成藏过程中多期表生和深溶岩溶)和"大隆起"(与最大侵蚀期侵蚀基准面以上的整个古隆起及其演化过程)的观点去开拓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2003 Vol. 24 (5): 4-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40KB] ( )
10 李丕龙, 张善文, 宋国奇, 肖焕钦, 王永诗, 宗国洪
济阳成熟探区非构造油气藏深化勘探
济阳探区是一个经过40多年勘探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区,近年来地质风险和工程风险较高的隐蔽油气藏成为主要储量目标.通过深化盆地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认识,揭示了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成藏模式.上第三系河道砂岩油藏主要受"网-毯"式疏导体系的控制.下第三系低位扇和浊积砂体油气藏集中分布在断裂坡折带,断裂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扇油藏组合不同.盆地发育的阶段性和构造动力学条件决定了古潜山多样性,多样性古潜山油藏按压性带、张性带和溶蚀带有规律地成带出现.上述三类、三个世代的隐蔽油气藏通常在空间上复合成带,横向上叠合连片,所以隐蔽油气藏勘探在陆相断陷盆地中具有很大潜力.
2003 Vol. 24 (5): 10-1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912KB] ( )
16 赵孟军, 卢双舫
库车坳陷两期成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对库车坳陷的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具有两期成藏的地质条件.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末在山前已经形成挤压背景下的构造圈闭,该时期的圈闭主要聚集源自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中新世以来是库车前陆盆地发育的时期,此时构造变形作用最强烈,形成的圈闭以聚集晚期生成的天然气为主.油气源对比结果和储层沥青、包裹体的研究为库车坳陷两期成藏提供了直接的地球化学证据,库车坳陷经历了早期油气的聚集、破坏和晚期天然气聚集、调整的过程.早期(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成藏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晚第三纪以来,主要是上新世-第四纪)成藏则具有侧向、垂向运移并重的特点.库车坳陷两期成藏对库车油气系统中的油气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
2003 Vol. 24 (5): 16-20,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02KB] ( )
21 王永卓, 孙德君, 徐景祯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成藏历史分析
通过对柴北缘烃源岩演化历史模拟和油气源对比,分析了其成藏历史,研究并划分了该区的含油气系统.得出的主要结果是:①柴北缘主要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分为Ⅰ、Ⅱ1、Ⅱ2、Ⅲ1、Ⅲ25种有机质类型;②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多已超过过成熟阶段.下侏罗统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中侏罗统则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进入生、排烃阶段;③柴北缘可分为两个含油气系统:一个是J1-R(!)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另一个是J2-J3(!)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
2003 Vol. 24 (5): 21-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81KB] ( )
26 戈红星, Bruno C Vendeville, Martin P A Jackson
厚皮拉伸盐构造运动中上覆层构造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盐撤量与拉伸造成的空间之间的平衡是决定拆离滑脱形变完全与否的控制因素.当盐撤量大于同期形成的拉伸空间时,上覆层发生完全拆离滑脱形变;反之,则发生非完全拆离滑脱形变.分析模拟表明,盐层越厚、岩盐粘滞度越小及上覆前构造层越厚,盐撤量就越大,完全拆离滑脱形变过程持续得也越久;区域拉伸和基底断层位移速率越大及基底断层下降盘越长,完全拆离滑脱形变过程的持续时间就越短.
2003 Vol. 24 (5): 26-3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21KB] ( )
32 李伟, 刘宝珺, 闵磊
塔里木油田水碳酸盐平衡系数与有机酸的意义
根据统计学规律,对塔里木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研究,阐明了该盆地油田水的碳酸盐平衡系数(简称为RC)与有机酸的基本特征.从油田水的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了油田水的碳酸盐平衡系数与有机酸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进一步论证了碳酸盐平衡系数和有机酸与油气聚集及油气性质的关系.碳酸盐平衡系数越低及低碳有机酸的含量越高,它们与油藏,尤其是与轻质油或气藏的关系越密切.从两者的关系中初步了解到有机酸的溶蚀作用对油气藏中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应有较重要的影响.
2003 Vol. 24 (5): 32-3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16KB] ( )
36 何光玉, 吴冲龙, 吴景富
烃源岩孔隙流体压力模拟新方法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对烃源岩孔隙流体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成熟烃源岩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压力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次级系统,即压力增加次级反馈控制系统和压力降低次级反馈控制系统.前者是由压力与生烃组成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其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增加;后者是由压力与排烃组成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其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不断降低.在常规模拟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拟的新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水位方程、速率方程、辅助方程和初值方程这种方程组成,它们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以新疆库车盆地为实例进行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
2003 Vol. 24 (5): 36-39,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37KB] ( )
40 尹伟, 吴胜和, 林社卿, 宫清顺, 李春霞
双河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双河油田是我国著名的"小而肥"陆相亿吨级大油田,同时发育典型的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详细分析了双河油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过程、油气运移方式、差异抬升导致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过程,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迁移性构造翘倾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廖庄期末,差异抬升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闭合幅度大幅增加.油气以砂岩输导层为运移通道,以油组为充注单元,侧向顺层运移.晚渐新世廖庄期末为双河油田的主要成藏期,其成藏模式是:早期为小规模油气充注,中晚期为大规模油气充注叠加连续成藏.
2003 Vol. 24 (5): 40-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37KB] ( )
46 米敬奎, 肖贤明, 刘德汉, 李贤庆, 申家贵
利用包裹体信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的运移规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为例,应用Leica Qwin和PVTsim软件对盆地中20多个钻孔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捕获压力、包裹体成分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采用Leica THSM G00气流冷热台对流体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根据以上信息的变化特征及盆地构造史和地热史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在主形成期时,天然气由南向北运移.
2003 Vol. 24 (5): 46-5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21KB] ( )
油田开发
52 石玉梅, 刘雯林, 姚逢昌, 甘利灯
用地震法监测水驱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Kuster-Toksoz岩石物理模型和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波动理论,运用波场仿真,研究了薄互层油藏长期水驱过程中地震响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薄互层油藏单层水驱作用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一般较弱;②多层同时水驱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各层水驱结果具有累积效应,产生的地震响应变化相当明显,即使在孔隙度较低的情况下,引起的地震响应的变化也是可观的;③薄互层油藏多层水驱地震油藏监测是可行的.
2003 Vol. 24 (5): 52-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29KB] ( )
57 吴洪彪, 刘立明, 陈钦雷, 孙波
四维试井理论研究
把信息源的分布、信息的录取、信息的再现和信息的再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并建立了完整的"四维试井"理论体系.运用该理论体系研究了动态监测信息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试井参数在空间上的分布、延拓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把优化理论应用到信息源的分布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给出了动态监测系统优化部署的方法,实现了科学布井、经济布井.以黑油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层间窜流的多层、多相数值试井理论模型,实现了压力场和含油饱和度的"四维试井理论"分析.把神经网络技术和地质统计学理论应用到"四维试井"理论中,给出了动态监测信息空间分布、空间延拓与时间推移的试井解释方法及动态预测分析方法.
2003 Vol. 24 (5): 57-6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30KB] ( )
63 李萍, 程祖锋, 王贤君, 刘钦甫, 丁述理
三元复合驱油井中硅垢的形成机理及预测模型
油层内及油井底结垢是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过程中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试验区地层岩石及流体特点,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三元复合体系在相关条件下的动态、静态水-岩反应进行了模拟试验,以确定这些因素对成垢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溶度积理论建立了结垢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大庆杏北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进行了结垢定量预测.研究表明,三元复合体系中的碱对储层岩石产生了明显的溶蚀作用,使Si4+、Al3+、Ca2+、Mg2+等成垢离子进入溶液,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非晶质SiO2垢等.对现场采集垢样的检测分析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预测模型可用于选择油田注水水质、减少对储层的损害.
2003 Vol. 24 (5): 63-6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28KB] ( )
67 侯连华, 吴锡令, 林承焰, 王庆如, 岳大力
礁灰岩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
流花11-1油藏生物礁灰岩的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溶洞-微裂缝-孔隙型为主,孔隙结构呈双峰分布.采用岩心渗透率对测井和地震渗透率逐级刻度的方法,确定了5m×5m三维地震分布范围的孔隙渗透率.然后利用反映地下储层的动态测试渗透率刻度地震孔隙渗透率,得到非单重介质渗透率,从而得到了既具有地震资料广泛分布特点又具有准确体现地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的非单重介质渗透率地质模型.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证实非单重介质渗透率比孔隙渗透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在油田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效果更好.该方法在类似油藏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2003 Vol. 24 (5): 67-70,7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73KB] ( )
71 李世军, 杨振宇, 宋考平, 康万利
三元复合驱中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评价了不同机械搅拌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研究了这种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类型及其稳定性,给出了油水比、化学剂类型、浓度、外力及其综合作用对产生乳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采出液产生乳化的原因.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乳化作用是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体积的关键因素.
2003 Vol. 24 (5): 71-7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55KB] ( )
74 尹太举, 张昌民, 李中超, 毛立华, 曾大乾, 尹艳树
濮城油田沙三中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对濮城油田沙三中油藏的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控制了砂体展布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在短期基准面上升期,形成向上物性变差、高渗段位于砂层下部的层内非均质模式;而在短期基准面下降期,形成向上物性变好、高渗段位于中上部的层内非均质模式.在中长期基准面较低位置处,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沟道相对较为发育,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期基准面较高位置处,砂体厚度薄、面积小,沟道不发育,储层物性较差.在中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内形成向上物性变差的层间非均质格局,而在中长期下降期则形成向上物性变好的非均质性格局.在水下扇前缘区,靠近湖心区其剖面上砂体中的沟道成分减小,砂体连通性和连续性及物性变差;而向岸方向则砂体相对较连续,物性较好.
2003 Vol. 24 (5): 74-78,8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02KB] ( )
79 薛家锋, 王家华, 祖小京, 席国兴, 陈炳峰
多次储层随机建模与砂体预测符合率
利用储层随机建模的指示模型,以大庆油田一个地区的222口井测井资料求取的岩相单元资料为依据,用多个随机种子分布求取的储层随机建模的多个实现,对该地区岩相单元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从检验储层随机建模砂体预测的精度的角度,对砂体预测符合率进行了定义,并研究了随机建模砂体预测符合率和随机建模岩相单元比例的预测值.利用这两个概念,可以从储层随机建模的岩相单元空间分布的多个实现中选择出最合理的岩相单元.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砂体预测符合率,尤其适用于大庆油田这样已有多套井网加密的地区.
2003 Vol. 24 (5): 79-8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44KB] ( )
石油工程
84 徐英卓
协同式远程钻井事故诊断与处理系统研究
根据钻井作业的特点以及传统专家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利用网络和多智能体(Agent)技术建立由计算机支持的、适于分布环境的远程多方协同事故诊断与处理系统.运用Agent的智能性、移动性和协作性,该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全网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克服传统的专家系统因受单方领域专家知识的限制而使问题求解效率很低的缺陷.对系统的Agent内部结构和多Agent协同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利用该系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后方各类专家的及时指导作用,而且可实现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异地协作和交流.
2003 Vol. 24 (5): 84-8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53KB] ( )
88 李立毅, 吴红星, 寇宝泉, 邹积岩
直接驱动直线电磁抽油机系统的研究及试验
能耗在采油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游梁式抽油机系统还存在传动链长、柔性差、在长冲程时体积和重量巨大、系统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直接驱动为目的的直线电磁抽油机的设计方案.根据有杆抽油机系统的载荷特性,以多相无刷直流直线电机为驱动元件,设计了直线电磁抽油机系统的总体结构,并研制了小比例模型样机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结合有杆抽油系统的抽油杆柱的力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了直线电机驱动的直线电磁抽油机系统的仿真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了新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03 Vol. 24 (5): 88-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83KB] ( )
93 谢加才, 王正江, 刘喜林, 张春山, 范玉平
稠油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于热采锅炉的中试研究
对稠油产出水回用于热采锅炉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确定了工艺流程和设计参数,并对软化工艺的选择、硬度、二氧化硅、悬浮物、总铁的去除以及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讨论.当pH值控制在8.5~9.5,MgCl2的投加量为200mg/L时,混凝沉降罐出水中二氧化硅、总硬度和总铁量可分别降至40mg/L、70mg/L和0.05mg/L以内.强酸树脂和弱酸树脂对硬度的去除效果都很好,但对二氧化硅的去除效果均不明显.与弱酸树脂相比,强酸树脂再生周期长、运行简单、成本较低.稠油产出水经混凝沉降罐、双滤料过滤器和强酸钠离子交换器处理后可回用于热采锅炉.
2003 Vol. 24 (5): 93-9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41KB] ( )
99 戴永寿, 马西庚, 张卫, 孙洪涛, 李立刚, 姜浩
油气田生产井全过程钻井监测系统
随着钻井生产由粗放钻井向精细钻井的发展和油气开发的决策需要,必须配备生产井全过程钻井监测系统,以便对生产井的钻井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测和对录井信息进行评价.针对生产井钻井过程的特点,设计研制了小型化、配置灵活、功能开放,成本较低的油气田生产井全过程钻井监测系统.现场应用表明,研制开发的软、硬件系统不仅能够为精细钻井和录井信息评价提供准确齐全的钻井参数,同时设计开发的录井专家系统还能够实时准确地对钻井过程进行状态判断,实现了实时指导钻井的目的.
2003 Vol. 24 (5): 99-1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40KB] ( )
104 蒋明虎, 刘晓敏, 王尊策, 赵文欣, 李枫
静态水力旋流器压力场分布测试研究
介绍了静态水力旋流器压力场的理论分布规律,研究了旋流器内部受到离心力、径向作用力及切应力的情况.同时设计了压力场测试的实验工艺结构,利用高精度动态压力测量装置,测试出不同操作参数下静态水力旋流器旋流腔、大锥段、小锥段及尾管等不同轴向位置的压力场分布情况.对测得的压力场分布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压力场分布规律的可靠性.
2003 Vol. 24 (5): 104-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19KB] ( )
108 赵新伟, 罗金恒, 路民旭, 李鹤林, 郭万林
管线钢断裂和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研究
对厚度分别为3mm、6mm、9mm、12mm、1mm的紧凑拉伸(CT)试样进行了断裂韧性试验,研究了X60管线钢的断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试件厚度与分层裂纹间有强烈的耦合效应,表观断裂韧性不随厚度的变化而变化,靠增加试样厚度无法获得材料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应用穿透裂纹的表观断裂韧性数据进行管道的安全评定不可靠;考虑塑性区修正的有效应力强度因子Ke与弹塑性J积分参量KJ在失稳扩展前保持了良好的等效性.对厚度分别为2mm、4mm和14mm的CT试样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表明,高韧性管道钢的疲劳裂纹扩展存在显著的厚度效应,厚度效应敏感区在4 mm以内.
2003 Vol. 24 (5): 108-11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8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