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庞雄奇, 贾承造, 宋岩, 陈君青, 施砍园, 庞礴, 姜林, 姜福杰, 陈冬霞, 庞宏, 胡涛, 张思玉, 孙耀玺. 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原理与实际应用[J]. 石油学报, 2022, 43(6): 727-759. |
[2] |
王社教, 李峰, 闫家泓, 胡俊文, 王凯鸿, 任衡泰.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J]. 石油学报, 2020, 41(5): 553-564. |
[3] |
韩剑发, 苏洲, 刘永福, 张超, 陈军, 张慧芳, 吉云刚, 黄腊梅. 塔里木盆地牙哈断块潜山带控储控藏机理与油气勘探潜力[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081-1091. |
[4] |
李凤昱, 许天福, 杨磊磊, 封官宏, 杨志杰, 袁益龙, 赵宁宁, 田海龙. 不同碎屑矿物CO2参与的水-岩作用效应数值模拟[J]. 石油学报, 2016, 37(9): 1116-1128. |
[5] |
李素梅, 张宝收, 邢蓝田, 孙浩, 袁兴雁. 塔北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深层油气运移与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S2): 92-101. |
[6] |
汪文洋, 庞雄奇, 武鲁亚, 陈冬霞, 霍志鹏, 庞莹, 陈迪. 全球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藏压力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S2): 194-202. |
[7] |
贾承造, 庞雄奇. 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主要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15, 36(12): 1457-1469. |
[8] |
张善文. 中国东部老区第三系油气勘探思考与实践——以济阳坳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2, 33(S1): 53-62. |
[9] |
张功成. 源热共控论[J]. 石油学报, 2012, 33(5): 723-738. |
[10] |
刘 震 朱文奇 孙 强 金 博 许晓明 张厚福. 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J]. 石油学报, 2012, 33(1): 1-17. |
[11] |
邓运华. 论河流与油气的共生关系[J]. 石油学报, 2010, 31(1): 12-17. |
[12] |
赵重远, 靳久强. 含油气盆地流体流域系统及其油气聚集原理[J]. 石油学报, 2009, 30(5): 635-641. |
[13] |
翟光明, 王世洪, 靳久强. 论块体油气地质体与油气勘探[J]. 石油学报, 2009, 30(4): 475-483. |
[14] |
何登发. 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特征[J]. 石油学报, 2007, 28(2): 22-28,34. |
[15] |
刘震, 赵政璋, 赵阳, 赵贤正, 肖伟.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06, 27(1): 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