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在兴, 张元福, 袁晓冬, 潘树彪. 燕山构造带滦平盆地中生界油气形成条件与勘探发现[J]. 石油学报, 2022, 43(2): 167-179. |
[2] |
刘春, 陈世加, 赵继龙, 陈戈, 苏洲, 高乔. 远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以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中生界-新生界油气藏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3): 307-318. |
[3] |
杨德相, 陈勇, 李小冬, 周振柱, 田建章, 侯凤香, 王元杰, 冯艳伟, 高婷, 李玉帮, 王淼, 张辉, 刘听雨.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油气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 石油学报, 2021, 42(10): 1325-1336. |
[4] |
陈治军, 张佳琪, 牛凌燕, 高怡文, 赵春晨, 王小多. 芳烃参数在湖相烃源岩成熟度评价中的适用性——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生界烃源岩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8): 928-939. |
[5] |
李向东, 陈海燕. 深水环境下古水流方向分析和阻塞浊流沉积的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桌子山地区上奥陶统拉什仲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348-1365. |
[6] |
冯冲, 王清斌, 谭忠健, 代黎明, 刘晓健, 赵梦. 富火山碎屑地层复杂岩性测井分类与识别——以KL16油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S2): 91-101. |
[7] |
林鹤鸣, 张青林, 张向涛, 邵磊, 郑金云.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MZ-1井硅质岩放射虫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古地理意义[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88-196. |
[8] |
蔡来星, 肖国林, 郭兴伟, 王蛟, 吴志强, 李宝刚. 南黄海盆地科学钻探CSDP-2井上古生界—中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海相油气勘探前景[J]. 石油学报, 2018, 39(6): 660-673. |
[9] |
夏景生, 刘晓涵, 王政军, 文雯, 唐小云.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部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学报, 2017, 38(4): 399-413. |
[10] |
王震亮, 魏丽, 王香增, 王念喜, 范昌育, 李彦婧, 赵雪娇, 赵晓东, 任来义, 曹红霞.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机理[J]. 石油学报, 2016, 37(S1): 99-110. |
[11] |
叶涛, 韦阿娟, 祝春荣, 王粤川, 高坤顺, 曾金昌. 渤海海域基底“改造型火山机构”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J]. 石油学报, 2016, 37(11): 1370-1380,1434. |
[12] |
桂丽黎, 刘可禹, 柳少波, 刘建良, 孟庆洋, 袁莉, 郝加庆, 吴凡.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柳泉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1): 50-59. |
[13] |
罗枭, 姜振学, 李卓, 李峰, 刘建良, 高甜, 冯洁. 英买力地区中生界—新生界油气藏石油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J]. 石油学报, 2015, 36(1): 60-66. |
[14] |
王先美 郑和荣 王 毅 祁开令 伍新和. 西藏比如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特征[J]. 石油学报, 2012, 33(5): 822-829. |
[15] |
鲁宝亮 王璞珺 张功成 张 斌 孙晓猛 李伍志 郎元强.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基底结构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学报, 2011, 32(4): 580-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