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斌, 姜潇俊, 赵星星, 邬光辉, 韩剑发, 刘强, 汪如军. 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带多相态油气藏成因及差异富集模式——以玉科地区奥陶系为例[J]. 石油学报, 2023, 44(5): 794-808. |
[2] |
郭旭升, 魏志红, 魏祥峰, 刘珠江, 陈超, 王道军.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23, 44(1): 14-27. |
[3] |
王清华, 张荣虎, 杨宪彰, 余朝丰, 徐振平, 周露, 王珂, 张亮.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地质意义[J]. 石油学报, 2022, 43(8): 1049-1064. |
[4] |
管树巍, 姜华, 鲁雪松, 梁瀚, 朱光有, 崔俊峰, 金惠, 雷明, 陈涛, 杨荣军. 四川盆地中部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542-1557. |
[5] |
史超群, 许安明, 魏红兴, 胡春雷, 张星, 张文, 莫涛, 张慧芳, 周露, 史玲玲, 朱文慧, 陈维力. 构造挤压对碎屑岩储层破坏程度的定量表征——以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0, 41(2): 205-215. |
[6] |
蔡少武, 吕丁友, 贺电波, 张京思, 于娅.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构造迁移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9, 40(S2): 67-78. |
[7] |
徐旺林, 胡素云, 李宁熙, 魏新善, 高建荣, 赵振宇, 李相博, 刘俊榜, 张月巧, 宋微.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中组合内幕气源特征及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19, 40(8): 900-913. |
[8] |
刘刚, 卫延召, 陈棡, 贾开富, 龚德瑜, 王峰, 孙靖, 朱峰, 麻伟娇.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19, 40(8): 914-927. |
[9] |
黄雷, 刘池洋. 张扭断裂带内复合花状构造的成因与意义[J]. 石油学报, 2019, 40(12): 1460-1469. |
[10] |
曹正林, 孙秀建, 吴武军, 田光荣, 张世铭, 李海滨, 孙知明, 徐丽, 王瑞菊. 柴达木盆地盆缘冲断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18, 39(9): 980-989. |
[11] |
刘刚, 卫延召, 罗鸿成, 陈棡, 龚德瑜, 王峰, 孙靖, 贾开富.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南13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体结构及控藏作用[J]. 石油学报, 2018, 39(9): 1006-1018. |
[12] |
庞正炼, 陶士振, 张琴, 张天舒, 杨家静, 范建玮, 袁苗.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二次运移机制与富集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18, 39(11): 1211-1222. |
[13] |
王祥, 能源, 程晓敢, 王斌, 吕惠贤, 李向云, 屈洋, 付小涛.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及周缘下古生界断-盖组合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学报, 2017, 38(3): 267-273,323. |
[14] |
钱宇, 王作栋, 张婷, 妥进才, 王晓锋, 王志勇, 徐永昌.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烃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低熟气勘探前景[J]. 石油学报, 2017, 38(1): 44-54. |
[15] |
刘君龙, 纪友亮, 张克银, 李龙迪, 王天云, 杨永, 张洁.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变迁及演化模式[J]. 石油学报, 2016, 37(6): 743-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