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窦立荣, 程顶胜, 於拥军, 郑永林, 杨仓, Green F. Paul. 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重建苏丹Muglad盆地北部的构造-热演化历史[J]. 石油学报, 2021, 42(8): 986-1002,1080. |
[2] |
邱楠生, 冯乾乾, 腾格尔, 申宝剑, 马中良, 俞凌杰, 曹爱强. 川东南丁山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构造-热演化与页岩气保存[J]. 石油学报, 2020, 41(12): 1610-1622. |
[3] |
罗静兰, 何敏, 庞雄, 李弛, 柳保军, 雷川, 马永坤, 庞江. 珠江口盆地南部热演化事件与高地温梯度的成岩响应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90-104. |
[4] |
胡圣标, 龙祖烈, 朱俊章, 胡迪, 黄玉平, 史玉玲, 胡杰. 珠江口盆地地温场特征及构造-热演化[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178-187. |
[5] |
张江涛, 吴奎, 王冰洁, 何京, 康琳. 渤海海域辽西凸起北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石油学报, 2018, 39(11): 1262-1271. |
[6] |
白冰, 王清斌, 赵国祥, 刘晓健.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098-1107. |
[7] |
王岩泉, 胡大千, 蔡国刚, 王璞珺, 于小健.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13, 34(5): 896-904. |
[8] |
陈 刚 丁 超 徐黎明 章辉若 李 楠 李 岩 胡延旭. 多期次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藏为例[J]. 石油学报, 2012, 33(6): 1003-1011. |
[9] |
魏 喜;贾承造 祝永军 郭庆新 胡礼国 初凤友. 夭折大洋盆地构造演化及充填特征探讨——以南海双峰盆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0, 31(2): 173-179. |
[10] |
米立军, 袁玉松, 张功成, 胡圣标, 何丽娟, 杨树春.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J]. 石油学报, 2009, 30(1): 27-32. |
[11] |
丁增勇, 王良书, 胡文瑄, 张鹏, 刘绍文, 米宁. 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J]. 石油学报, 2008, 29(5): 650-656. |
[12] |
许长海, 周祖翼, P. Van Den Haute, J. L. Mansy, 杨风丽.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J]. 石油学报, 2006, 27(6): 5-13. |
[13] |
李军生, 林春明. 反转背斜构造自生自储油藏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06, 27(2): 34-37. |
[14] |
汪双清, 林壬子, 梅博文. 辽河稠油中非烃化合物类型的初步研究[J]. 石油学报, 2001, 22(1): 36-40. |
[15] |
张启明, 董伟良.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超压体系[J]. 石油学报, 2000, 21(6):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