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年 27卷 S1期
刊出日期 2006-12-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地质勘探
1 吴河勇, 李子顺, 冯子辉, 朱德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2006 Vol. 27 (S1): 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83KB] ( )
7 董万百, 吴河勇, 齐玉林, 秦龙卜, 张恒发
海拉尔盆地坡折带成藏类型与勘探突破方向
以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以LANDMARK工作站的SEISWORK-3D地震解释、GEOPROBE地震岩性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等技术为手段,对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贝西斜坡主要勘探目的层系进行了层序、体系域的划分及层间扇体的刻画,统一了全区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限。应用坡折带理论,根据形态特征将贝西斜坡的坡折带划分为反向断阶型、简单弯折型、多级断折型和多级坡折型4种类型。坡折类型不同,其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特征也不同:反向断阶型有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断折型和坡折型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简单弯折型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发育。通过乌东斜坡带与贝西斜坡带的类比研究,提出了海拉尔盆地中坡折带为下步勘探的突破方向。
2006 Vol. 27 (S1): 7-1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32KB] ( )
14 蒙启安, 杨永斌, 金明玉
断裂对松辽盆地庆深大气田的控制作用
庆深气田是我国东部陆上目前发现最大的天然气田,赋存于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盆地之中,在气藏形成过程中,断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搞清断裂与气田的关系,对于在东部老油田之下的深层,开辟勘探新领域和天然气勘探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分析断裂与徐家围子断陷、烃源岩、火山岩储层、圈闭、成藏的关系,初步得出了庆深大气田的形成与分布受断裂控制的结论:1.深大断裂控制着盆地边界和深层构造格局,盆地中发育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将盆地分割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2.控陷断裂控制着烃源岩沉积及平面展布,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控陷断裂一侧;3.断裂控制着火山岩的分布范围并且改善其储层物性;4.断裂控制着圈闭类型及其展布方向,深层构造圈闭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5.断裂控制着天然气的成藏。
2006 Vol. 27 (S1): 14-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38KB] ( )
18 彭威, 宋玉梅, 杨旭, 周玥, 王志国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油气成藏条件
应用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以及成藏系统等理论和方法,对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凹陷是一个叠加的复合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其地层可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其中断陷期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南屯组水进体系域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生油潜力大,是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储层以砂岩和砂砾岩为主,主要含油储层南屯组为中孔中低渗储层;圈闭类型有构造、岩性等4大类。该凹陷中既有低熟-未熟油藏分布,也广泛分布着成熟油藏,勘探潜力巨大,其中凹陷中部的哈尔达郎等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区带,是实现巴彦呼舒凹陷勘探突破的重要地区。
2006 Vol. 27 (S1): 18-2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92KB] ( )
25 任延广, 王雅峰, 王占国, 李艳杰, 吕茜, 徐有梅, 宋铁星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频层序地层特征
在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整体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对岩心露头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层序界面、湖泛面的识别特征,总结各关键界面的测井、地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将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标准生物化石,应用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一段(包括葡萄花油层和其上覆萨葡夹层)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姚一段地层分属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揭示了储层的分布模式,即3个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早期是储层主要发育区,解决了以往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单纯旋回对比的多种划分方案之间的争议,搞清了该划分模式与大庆油田开发系统传统油层组划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信息的综合应用,对于该层位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2006 Vol. 27 (S1): 25-3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77KB] ( )
31 渠永宏, 廖远慧, 赵利华, 白振强, 斐之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断陷盆地中的应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为例
海拉尔断陷盆地贝尔断陷兴安岭群和南屯组具有多物源、小断块、构造期次复杂、沉积岩中含有火山碎屑夹层和凝灰质砂砾岩等特征。针对油区内凝灰质储层相变大、标志层不稳定、断层多而小、地层顶面剥蚀大、上下两套地层沉积体系不同的特点,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地质成因—沉积响应分析方法,对贝尔断陷兴安岭群和南屯组的沉积体系划分、地层基准面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区域性标志层的寻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2006 Vol. 27 (S1): 31-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25KB] ( )
38 张顺, 安广柱, 赵波, 侯艳平, 万俭英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嫩江组二、三段层序地层及油气藏分布规律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嫩江组二、三段识别出最大湖泛面、最后湖泛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识别出高水位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划分出3个准层序组11个准层序,建立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指出古龙凹陷油气藏分布受烃源岩成熟度、沉积相带、构造等因素综合控制,凹陷低部位发育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周边鼻状构造部位发育上倾尖灭及构造油气藏,总体呈环带状分布,纵向自下而上具有岩性透镜体、上倾尖灭及构造油气藏分布特征。
2006 Vol. 27 (S1): 38-41,4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15KB] ( )
42 李景坤, 冯子辉, 刘伟, 宋兰斌, 舒萍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热指标反演恢复表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地区古热流值在距今65Ma时达到最大值96.3mW/m2,同时平均地温梯度高达5.0℃/hm。盆地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烃源岩从距今110Ma开始快速生气,在距今95Ma和75Ma出现了两次显著的生气高峰。火山岩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徐深1井营城组天然气成藏温度为115℃~186℃。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层热演化史综合分析表明,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期是距今103~60Ma,即成藏期出现在登娄库组盖层形成以后,这对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保存比较有利。
2006 Vol. 27 (S1): 42-4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97KB] ( )
47 黄薇, 邵红梅, 赵海玲, 李红娟
松辽盆地北部徐深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
通过火山岩岩心观察和镜下鉴定及全岩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对徐深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岩相、岩石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的火山岩类型有13种,测井资料可识别7种,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划分为11种。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岩相以及火山岩的次生改造是影响营城组火山岩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好储层岩性为流纹岩、球粒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质凝灰岩,升平和兴城南部以喷溢相的(球粒)流纹岩为主,兴城北部以爆发相的(熔结)凝灰岩为主。
2006 Vol. 27 (S1): 47-5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28KB] ( )
52 王成, 官艳华, 肖利梅, 邵红梅, 洪淑新, 杨连华, 王平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砾岩储层特征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新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砾岩储层微观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砾岩发育砾内(压裂成因)裂缝和砾间裂缝。对砾岩微裂缝和不同类型孔隙数量的定量评价及孔隙成因分析表明,砾岩普遍发育微裂缝是其排驱压力和物性下限虽然低于砂岩但仍能成为有利储层的主要原因之一。砾岩含砂量、粒度、砾石成分、填隙物类型及含量、储层物性特征等分析表明,沉积相(含砂量)是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明确了沉积相-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关系。应用砾岩单层物性与试气结果,确定了砾岩储层下限孔隙度为2.7%,下限渗透率为0.05×10-3μm2,并进一步研究了储层物性与产能的关系。
2006 Vol. 27 (S1): 52-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12KB] ( )
57 周学民, 舒萍, 王国军, 杨双玲, 纪学雁, 丁日新, 曲延明
升平深层火山岩气藏描述
升平深层火山岩气藏是大庆油田发现最早的火山岩气藏,经过两年多的气藏开发前期评价,对气藏的岩性岩相、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分布、流体分布规律和气藏类型等都有了深刻认识,并形成了一套火山岩气藏描述技术,即火山岩岩性岩相描述技术、测井火山岩岩性与流体性质识别技术、地震火山岩体识别技术和火山岩储集空间描述技术。利用这一整套研究技术,对该气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确定了火山的喷发模式、储层展布、储集空间特征及气藏类型,从而为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该区的资源前景评价提供了依据。
2006 Vol. 27 (S1): 57-6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04KB] ( )
62 刘传平, 郑建东, 杨景强
徐深气田深层火山岩测井岩性识别方法
徐深气田深层火山岩储层岩性、流体成分复杂多变,结晶程度较差,酸性岩类成分比较接近,岩石骨架对电阻率的影响超过储层流体的影响,因而在火山岩储层精细测井评价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中准确确定火山岩岩性是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针对该区岩性识别难点,充分发挥元素俘获谱(ECS)、电成像、核磁等测井资料在岩性识别上的优势,制定了组分与结构相结合的岩性识别思路,确定了火山岩岩石分类系统,应用TAS图、图像模式、神经网络等3种方法,实现了对火山岩的测井岩性识别,为火山岩储层精细测井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 Vol. 27 (S1): 62-6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40KB] ( )
66 秦月霜, 王彦辉, 姜宏章, 常宗元
大庆外围油田河道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基于地震理论及地震应用技术,针对外围油田不同的储层沉积模式及实际地震资料,建立地震正演模型,给出了目前地震资料的适用条件;对已经成形的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联合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应用最新的分频解释技术预测储层的优势沉积相带;同时发展了以地震波特征点理论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 Vol. 27 (S1): 66-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89KB] ( )
71 张居和, 冯子辉, 霍秋立, 李景坤, 方伟
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定量测试轻烃指纹技术
提出了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色谱轻烃指纹定量测试的理论测试方法及数学模拟计算方法,选择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源岩和天然气样品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源岩吸附气和天然气轻烃指纹色谱检测方法,利用源岩吸附气中相邻或相近的结构和性质相似的轻烃分子化合物的比值参数,确定表征深层登娄库组、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石炭-二叠系4套源岩的特征轻烃指纹参数,按不同混合配比模式获得地球化学模型参数,用智能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训练建立源岩贡献测试模板,模拟计算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4套源岩分别对15个深层混源天然气样品的定量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井及层段的天然气来源有差别,呈现主要来源于下伏气源岩和以垂向运移为主的源控型气藏特征,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营城组、石炭-二叠系、登娄库组的源岩贡献平均分别为69.2%、16.2%、9.7%、4.8%。
2006 Vol. 27 (S1): 71-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91KB] ( )
76 黄清华, 吴河勇, 孔明华, 刘继莹, 邹宗义
东北地区晚中生代地质群发事件及生物群响应
中国东北地区内陆盆地下白垩统充填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上白垩统充填以砂、泥碎屑岩为主的河流相、湖泊相沉积组合。盆地沉积演化史和生物发育史研究表明,地质群发事件阶段性特征明显,早白垩世的火山事件,中白垩世的超静磁带和极端温室气候及古湖泊缺氧事件与全球同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同时,盆地内湖生生物群演化表征为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的顺序出现、突发演化和显著的种群绝灭现象,显示出生物与环境变化的一致性。
2006 Vol. 27 (S1): 76-79,8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41KB] ( )
80 张民志, 孙先达, 沈光正, 李茹, 滕洪达, 杨连华
海拉尔盆地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柯绿泥石和钠板石为稀有矿物,在储层中并不常见,而两者同时出现则很罕见。通过最近的海拉尔盆地特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X-衍射试验分析,发现1:1规则混合层矿物柯绿泥石和钠板石同时存在于海拉尔盆地含火山凝灰质蚀变储层或非储层的某些井段中,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的岩石孔隙中可以大量出现,指出了本区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的组合特征,结合该区地层水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重砂特征等研究了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的成因矿物学意义和其他石油地质意义。海拉尔盆地柯绿泥石和钠板石在同一储层样品中的共生存在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
2006 Vol. 27 (S1): 80-8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28KB] ( )
油田开发
86 郭万奎, 石成方, 万新德, 李蔚, 石梅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从大庆油田聚合物工业化区块采出液中分离、筛选出DT-1和DT-2两株微生物调剖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调剖菌不仅能够在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条件下有效地生长繁殖,而且与地层本源菌有很好的兼容性。物理模拟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调剖菌对聚合物驱后的油层有很好的封堵调剖作用,封堵率可以达到70%以上;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调剖,原油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3.9%(OOIP)。现场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实施微生物调剖,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剖面,增加吸水层位和吸水厚度,采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006 Vol. 27 (S1): 86-9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7KB] ( )
91 伍晓林, 侯兆伟, 石梅, 王颖
利用微生物大幅度改善化学驱效果
针对大庆油田原油酸值低、应用三元复合驱难度大等特点,筛选了两株具有良好的产酸、产表面活性剂和改善原油物性的菌种,经鉴定分别为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这两株菌可以降解原油中重质成分,尤其是高碳链(C20以上)饱和烃,产生大量的胞外有机酸,可使原油酸值平均升高10倍以上。在发酵液中代谢产生混合酯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低分子量有机酸、醇。微生物作用原油后,产生的有机酸在碱性条件下能与合成表面活性剂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使微生物作用后原油与现有三元复合体系形成更低的界面张力,平均比未作用原油体系界面张力降低一个数量级,达到10-4mN/m数量级。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微生物-三元复合驱结合可比单独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增加近10% OOIP。
2006 Vol. 27 (S1): 91-9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56KB] ( )
95 杨振宇, 石梅, 王大威, 常剑飞, 窦绪谋
大庆油田本源微生物群落分布及采油机理研究
采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在大庆油田各采油厂取126个油水样,对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细菌代谢速率进行了分析,检测出大庆油田地层水中含有11种好氧和厌氧类型的本源微生物,首次探索了聚合物驱后油层中菌群的生态分布及适合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潜力。同时研究了本源微生物代谢机理和好氧与厌氧菌在代谢上存在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在油层形成好氧菌-乙酸盐菌-产甲烷菌的共生体系。并分离到一株代谢脂肽类表面活性物质的枯草芽孢杆菌,该菌种发酵液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0.29%。模型实验中本源菌提高采收率幅度在9.4%以上,产生气体使压力上升了0.2 MPa。室内研究证明在大庆油田选择性地激活地层中的本源微生物采油菌,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采收率。
2006 Vol. 27 (S1): 95-100,10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75KB] ( )
101 贾忠伟, 杨清彦, 袁敏, 侯战捷, 张乐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通过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及微观驱油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三元体系粘度、乳化油滴产生及岩石润湿性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水间平衡、动态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可有效提高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进行三元复合驱时,油水界面张力须降到10-3mN/m数量级;增加体系粘度能够扩大三元复合驱的波及体积,水油粘度比大于2是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20%的必要条件;乳化的油滴产生是三元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形式,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替体系粘度越大,乳化油滴的产生能力越强,驱油效果越好;三元复合驱能够驱替亲油岩石表面的油膜,促进岩心润湿性由亲油向亲水转化。
2006 Vol. 27 (S1): 101-10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2KB] ( )
106 王秀娟, 杨学保, 迟博, 刘卫丽, 孙淑艳, 王强
大庆外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依据大庆外围油田地质特点,确定了精细油藏描述的思路,选取开采中、低渗透葡萄花油层的宋芳屯油田芳6区块和开采低、特低渗透的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等作为典型研究区块,在区域沉积背景和构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精细构造、裂缝与地应力、地质建模以及剩余油分布的系统研究,深化了对油藏特征的认识,形成了大庆外围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独具特色的分级控制、多学科联合的精细油藏描述配套技术。其研究成果已部分应用和推广到大庆外围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6 Vol. 27 (S1): 106-110,1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26KB] ( )
111 计秉玉, 赵国忠, 王曙光, 郭德志
沉积相控制油藏地质建模技术
提出了基于沉积相控制的油藏地质属性模型建立方法,可定量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储层的沉积相分布数字模型,并以此为约束,对储层参数和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特性进行井间预测,软件化后形成了具有大庆特色的沉积相控制油藏地质建模技术。这种建模技术免去了其他方法对人工交互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地质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油田几十个实际区块的建模实践表明,其结果不仅能定量反映地质研究人员的认识,也使接续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2006 Vol. 27 (S1): 111-1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35KB] ( )
115 牛彦良, 吴畏
未动用储量优选评价分析方法
提出了在基本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价、优选排队、风险分析、经济评价的一整套未动用储量评价方法,主要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未动用储量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优选排队,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评价未动用储量评价单元投入开发的地质风险和经济风险。该方法综合考虑油藏的地质、油藏、技术、资料、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在大庆外围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 Vol. 27 (S1): 115-1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65KB] ( )
119 赵国忠
变启动压力梯度三维三相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建立了多相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构造了该模型的有限差分离散化方法;推演了模拟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的井-网格流动方程;基于原有黑油模拟器实现了这套模拟方法,使工程化模拟器具备了模拟低渗多相非达西流的能力;综合室内实验结果和矿场动态资料而得到的两相非达西渗流参数,使得模拟结果符合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基于不同流动规律预测开发指标的差别,提出了度量储层动用状况的启动系数概念,初步评价了注水开采渗透率为2×10-3μm2油藏的井距适应性。
2006 Vol. 27 (S1): 119-123,12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96KB] ( )
124 林玉保, 杨清彦, 刘先贵
低渗透储层油、气、水三相渗流特征
为了合理地开发外围低渗透油气田,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提供可借鉴的实验分析和渗流解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岩样在单相油驱、两相水驱油以及气驱油条件下的启动压力特征;系统地研究和评述了大庆外围油田油水、油气两相流体渗流特征,利用STONE 标准化概率模型预测了低渗透储层油、气、水三相共存时油相渗流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岩样,无论是单相还是两相驱替实验都存在着启动压力,两相流体渗流启动压力大于单相流动时启动压力,三相流动时要比两相渗流阻力大,任意两相渗流系统的共渗透范围均大于三相渗流时共渗透范围,在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时应避免三相流动的发生。
2006 Vol. 27 (S1): 124-12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3KB] ( )
129 朱丽红, 杜庆龙, 魏丽影, 金振浩
神经网络技术识别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方法
以检查井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储层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及岩性(泥质含量)的测井解释模型,并按厚油层内部存储性和渗流性质的差异,建立起三级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进行学习训练,建立起原始含油饱和度、目前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从而实现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综合定量解释,为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提供物质基础。
2006 Vol. 27 (S1): 129-13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51KB] ( )
133 石成方, 齐春艳, 杜庆龙
高含水后期多层砂岩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
针对多井网、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油田油水井数多、井网间开发层系相互交叉、注采关系复杂的特点,如何及时、客观、准确评价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是高含水后期精细挖潜的技术保证。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单砂体注采关系因素分析,利用近年来大庆油田检查井资料及统计学方法,提出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标准统一、客观性强、准确程度高的特点,为多井网、多油层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及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大庆油田区块调整、综合治理、措施井层优选中得到较好应用。
2006 Vol. 27 (S1): 133-13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69KB] ( )
137 田晓东, 王凤兰, 石成方, 方艳君, 王天智, 王月艳
大庆喇萨杏油田产量递减率变化规律
给出了几种主要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并研究了影响因素,分析了油田稳产期末产量递减率与稳产期的采油速度、稳产期长短和稳产期末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关系;研究了水驱油田自然递减率与含水率阶段、含水上升率和采液速度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结构递减率的概念,研究了不同结构对油田总递减率的影响,最后针对大庆油田水驱和聚合物驱共存的特点,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递减率的影响幅度。对油田开发规划编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006 Vol. 27 (S1): 137-14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99KB] ( )
142 邵锐, 唐亚会, 毕晓明, 邱红枫, 于士泉, 李兴伟
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开发早期试井评价
近年来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徐深气田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 018.68×108m3。为搞好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的开发工作,应用气井产能测试及压力恢复试井等资料的解释分析,对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进行早期评价。建立气井产能方程,初步确定火山岩气藏气井产量和无阻流量差异较大,气藏模型类型复杂多样,储层平面分布范围有限,多数压裂井附近存在不流动边界,因此,单井合理配产和控制边底水采出是高效开发徐深气田的重要手段。
2006 Vol. 27 (S1): 142-14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75KB] ( )
147 张善严, 刘波, 宋小川, 戢红霞, 尹淑敏, 郭军辉
大庆老区水平井的矿场试验
通过大庆老区水平井矿场试验,可挖掘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提高油层采收率。笔者根据水平井地质评价技术,优选了水平井矿场试验区并设计轨迹。采用地质导向技术,实时监控钻井轨迹。根据水平井钻井轨迹,选择不同的射孔方式。先后完钻2口水平井,效果差别悬殊,尤其是钻出了大庆第一口日产百吨的高产水平井。从砂体沉积类型、河道砂体规模、韵律及夹层发育状况、注采井距、避水厚度、水平段的长度和射孔层位等方面,分析对比了2口典型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井的设计必须与三次采油、区块层位的注采井网和储层沉积类型等相结合。
2006 Vol. 27 (S1): 147-1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42KB] ( )
151 崔宝文, 周永炳, 刘国志
特低渗透油水同层油藏油层初期含水率解释图版
在特低渗透油水同层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计算出不同渗透率油层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并在3口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和试油(采)资料校正下,得到油藏条件下不同渗透率油层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建立特低渗透油水同层油藏油层初期含水率解释图版。经葡西油田古109试验区11口井单层射孔资料验证,图版解释符合率为82%。该图版为油水同层油藏开发中确定开发井完井下限和界定开发井射孔层位提供了有效依据。
2006 Vol. 27 (S1): 151-15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21KB] ( )
155 吴晓慧, 田晓东, 付百舟, 李榕, 吴文有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关井界限研究
高含水关井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措施,研究其界限对油田开发后期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从油田上常用的甲、乙型曲线和西帕切夫曲线出发,推出了相应的微分方程形式,建立了含水预测方法,与传统公式相比,运用该方法更能掌握含水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详细过程,从而预测含水率等开发指标;并预测了喇萨杏油田不同经济条件下高含水井数及变化趋势,从分析油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层间含水差异入手,以分层预测为基础,给出了油田关井界限计算方法。
2006 Vol. 27 (S1): 155-1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6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