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年 27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6-07-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综合信息
地质勘探
1 王成善, 李亚林, 李永铁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
位于全球特提斯巨型油气构造域东段的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今陆上面积最大、油气调查和研究程度最低的地区.尽管近些年来对青藏高原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问题,从而影响并制约着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根据特提斯构造域演化、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属性、盆地基底以及新生代大陆碰撞、高原隆升对盆地的改造作用,提出了影响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的10个重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了该区油气地质调查与远景评价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2006 Vol. 27 (4): 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16KB] ( )
8 何家雄, 夏斌, 王志欣, 刘宝明, 孙东山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剖析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且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盆地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及勘探与研究的方向.
2006 Vol. 27 (4): 8-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32KB] ( )
15 王锋, 刘池洋, 赵红格, 杨兴科, 苏春乾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到中侏罗世末期,属大陆裂谷玄武岩,反映了贺兰山地区当时处于裂谷的沉积环境.贺兰山地区中生代早中期的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相一致;贺兰山盆地沉积物源、古水流资料及其西麓小松山滑覆构造特征均显示贺兰山盆地是一个更靠近北部边缘、由西向东地势平缓降低的更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现今的银川地堑当时也并不是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割.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早中期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2006 Vol. 27 (4): 15-17,2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3KB] ( )
18 牛嘉玉, 冯有良, 鲁卫华, 李秋芬
中国东部陆相湖盆层序类型与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时古构造和古地貌特征,可将湖盆发育的层序类型分为冲积型、湖泊断坡型、挠坡型和缓坡型等.在不同层序类型中,岩性圈闭发育的部位、砂体类型和规模均有较大差异.在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发育的层序类型也有所不同.在断陷湖盆, 沟道与断坡所控制的低位砂体最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发育.在坳陷湖盆,河道、湖岸线和缓坡对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006 Vol. 27 (4): 18-2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18KB] ( )
23 陶国亮, 胡文瑄, 张义杰, 曹剑, 张越迁, 高小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北东向纵断裂一起形成了本区"纵横交叉"的构造格局.横断裂沟通油源,引导油气侧向运移;纵断裂连接不同时代输导层和不整合,进行垂向调整和分配,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油气运聚体系.纵、横断裂交汇之处是油气运聚的优势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2006 Vol. 27 (4): 23-2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28KB] ( )
29 李政
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在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对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生烃过程的动态分析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有机质具有阶段性成熟演化特征和多次生烃过程,其中燕山期和喜山期是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最重要的生烃期.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对济阳坳陷次级凹陷的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再次生烃门限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再次生烃门限深度约为3 900~4 500 m.按照不同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埋藏历史,将其生烃演化过程分为4种类型,并指出了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再次生烃的有利地区.
2006 Vol. 27 (4): 29-3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36KB] ( )
36 邵文斌, 彭立才, 汪立群, 朱思俊
柴达木盆地北缘井下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尕丘1井首次钻遇了石炭系海陆交互相地层.该井石炭系烃源岩的碳质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85%,灰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0.42%;灰岩母质类型属于Ⅱ型干酪根;烃源岩成熟度中等.尕丘1井石炭系烃源岩与马北2等井的原油生物标志物、柴达木盆地北缘不同油田(或油井)及烃源岩的伽马蜡烷/C31升藿烷值分布特征以及尕丘1井周边井天然气中氩同位素分布特征均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相关性,说明该套烃源岩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可能曾经发生过生烃、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
2006 Vol. 27 (4): 36-3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0KB] ( )
40 袁文芳, 陈世悦, 曾昌民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海侵问题研究
从4个方面对济阳坳陷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进行了论证:1盐类矿物演化序列的海相性特点;2海相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发现;3Paleodictyon围岩中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的发现;4有海侵证据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湖进基本与全球范围的海侵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曾经受到过海水波及或短时期与海连通.海侵作用对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成因和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古地理格局以及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的层序地层都具有重要作用.
2006 Vol. 27 (4): 40-44,4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73KB] ( )
45 曹烈, 沈忠民, 安凤山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圈闭类型及识别技术
上三叠统是川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其中须家河组二段、四段是主要储层.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其生、排烃高峰早,成藏早.储层孔隙演化史表明,燕山期末的致密化"冻结"了早期圈闭的油气,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古圈闭向复杂、隐蔽圈闭转化.对已知气藏和勘探区的解剖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古圈闭类型:即古构造-成岩圈闭、古构造-岩性圈闭、古构造圈闭、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实践证实,印支晚期—燕山期的古圈闭是有效圈闭.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震、测井等识别技术寻找古圈闭,是川西须家河组致密储层气藏切实有效的勘探途径.
2006 Vol. 27 (4): 45-4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66KB] ( )
50 杨风丽, 常波涛, 于开平, 吕炳全
桩海潜山场-势效应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及速度谱资料,分别采用有限元法、Fillippone法和Hubbert法模拟和研究了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太古界潜山油藏应力场、压力场及流体势场的特征,并分析讨论了其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藏的形成直接受地应力场、压力场、温度场及流体势场的控制和制约.表现为:现今油气的富集区基本上位于地应力场中的张应力和张扭应力分布区、整体正常压力系数分布的相对高值区和地温梯度的相对高值区.潜山油气运聚在宏观上遵循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的规律,但在局部地区,油气的富集还与流体势场等值线的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2006 Vol. 27 (4): 50-53,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72KB] ( )
54 郑亚斌, 王延斌, 冉启全
枣35断块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运用多种地质和测井方法对火山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火山岩的岩性和电性特征,把枣35断块火山岩划分为2种大相和4种微相,并结合泥岩标志层和火山岩韵律组合对枣35断块火山岩喷发期次进行了划分.火山岩的储集空间分为4个大类、14种类型和5种储渗配置关系.该区火山岩孔喉特征以大孔喉为主,物性特征为高孔隙度和高渗透性.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受多种因素的控制,重点探讨了岩相和构造应力的控制作用.
2006 Vol. 27 (4): 54-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24KB] ( )
59 张洪, 姜振学, 庞雄奇
克拉2气田超压成因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选取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克拉2气田成藏模式.对其超压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挤压和充气增压是引起克拉2气田超压的主要原因;充气增压的具体机制是多级补给,也就是下部的冲起构造为上部的克拉2构造供气,使其丰度和压力都升高.
2006 Vol. 27 (4): 59-6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98KB] ( )
63 金龙, 陈小宏, 姜香云
利用地震资料定量反演孔隙度和饱和度的新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与混合优化算法同时反演孔隙度和饱和度的新方法.将孔隙度和饱和度的取值范围加入反演过程作为约束,能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和精度.基于地震纵、横波速度反演结果,直接得到油藏参数值.该方法也可以推广到直接利用地震振幅属性来进行反演.分析了不同属性组合对孔隙度和饱和度反演结果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易于推广到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多地震属性组合与多参数定量反演中.
2006 Vol. 27 (4): 63-6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60KB] ( )
油田开发
67 常毓文, 袁士义, 于立君, 张爱卿, 石建姿, 董伟宏
克拉玛依油田厚层块状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调整方案
克拉玛依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一个低孔隙、特低渗透、带裂缝的厚层块状砾岩油藏,采用一套井网开发,开发效果不理想.对该油藏开发中目前油藏储量动用状况和水驱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分层开发及井网与裂缝的优化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层系加密开发的调整方案.该方案初步实施结果表明,对于特低渗透厚层块状油藏,分层系加密开发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这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2006 Vol. 27 (4): 67-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46KB] ( )
71 彭仕宓, 尹旭, 张继春, 李建敏, 任继波, 王凤刚
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演化所引起储层岩石孔隙结构、敏感性、润湿性、渗流机理变化的特点及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的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岩石润湿性的亲水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油藏水驱油效率.
2006 Vol. 27 (4): 71-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71KB] ( )
76 冯其红, 袁士义, 韩冬, 杨山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只能借助于数值模拟才能进行可动凝胶深部调驱动态预测的问题,依据水驱动态预测方法,结合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作用机理,采用体积加权法校正驱替体系地下的等效粘度,并根据残余阻力系数校正地层的非均质性,建立了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含水率、产油量、产水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还可预测其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增油降水等指标,为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方案设计和效果预测提供了依据.另外,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一个实际井组的调驱效果进行了测试.
2006 Vol. 27 (4): 76-8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97KB] ( )
81 甘云雁, 张士诚, 陈利, 苗宏, 张帅仟
复杂断块油藏不规则井网整体压裂优化设计
建立了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复杂地应力条件下的不规则井网优化模型,以驱油面积和采出程度为目标函数,考虑了任意裂缝方位与井网的匹配关系.在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压裂井作用椭圆边界,采用Matlab编程求解,得到了数学问题的2个最优解.在此基础上,应用大型油藏数模软件Eclipse建立实际油藏模型.以最高采出程度、采油速度为目标,优选出最佳井网方案.该模型应用于中原油田某井区的井网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2006 Vol. 27 (4): 81-84,8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38KB] ( )
85 武兵厂, 姚军, 吕爱民
水平井与垂直井联合井网波及系数研究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五点法、七点法、九点法注水方式不同见水时刻水平井与垂直井联合井网的波及系数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水流度比、水平井穿透比及水平井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对3种联合井网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在对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得出了各影响因素与波及系数的关系曲线,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回归,得到了联合井网的波及系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2006 Vol. 27 (4): 85-8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78KB] ( )
89 张冬丽, 王新海, 宋岩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煤层气羽状水平井开采数值模拟
建立了对非均质各向异性双重介质煤层气进行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与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相耦合的三维气、水两相渗流以及储层的压力敏感性和煤层本身所具有的低渗透特性,即低渗透地层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井筒内的压降损失.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完成了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的数值模拟,并着重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对模拟产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定向羽状水平井能够大幅度提高低渗透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使煤层中羽状水平井的降压效果变差,从而减少煤层气的产量.
2006 Vol. 27 (4): 89-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11KB] ( )
93 赵群
疏松砂岩储层物性参数敏感性物理模拟实验
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制作了一组微弱胶结、非固结高孔隙度人造样本.疏松砂岩储层物性参数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与致密砂岩相比,疏松砂岩的弹性波速度对孔隙度的依赖性较弱,胶结物的性质对疏松砂岩岩石物理特性有重要影响.在纯砂岩中加入粘土或少量的粒间胶结物,会使弹性波速发生明显的变化;胶结温度影响岩样抗压强度.温度过低,会使胶结程度不够,固结强度较低;温度过高,岩样将变得松散.
2006 Vol. 27 (4): 93-9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39KB] ( )
97 何君, 邹洪岚, 吴海红
应用新型粘性暂堵酸化技术提高气藏产能研究
新型粘性暂堵技术是采用一种粘性酸液体系作为暂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层,使酸液转向低渗透层.这种粘性酸液体系在高温下能保持较高的粘度,耐温性能良好,酸化后其粘度能很快降低,对储层伤害小.室内并联岩心实验模拟暂堵酸化,结果表明,暂堵效果较好,由此建立了非均质储层粘性暂堵酸化的数学模型.粘性暂堵技术解决了常规颗粒暂堵剂耐温性能较差的问题,适用于非均质性较强、小层较薄的气藏.采用这项技术在大北气藏进行了暂堵酸化施工,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采气指数增加了2.2~19倍,对开发类似气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2006 Vol. 27 (4): 97-10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18KB] ( )
101 范玉平, 韩国庆, 杨长春
鱼骨井产能预测及分支井形态优化
针对鱼骨井的特点,建立了半解析产能预测模型,并编制了相应软件.该模型能用于预测任意分支井的流入剖面和井筒内及井筒周围的压力分布.现场与电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利用该模型对鱼骨井的分支数、分支角度影响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分支角度大于45°后鱼骨井总产能增加不大;分支数越多,对主井筒的影响越大.在总钻井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分支数不应超过3支,鱼骨井分支在主井筒的同侧比在异侧对产量的贡献大.
2006 Vol. 27 (4): 101-1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74KB] ( )
石油工程
105 刘白雁, 苏义脑, 陈新元, 谢剑刚, 曾良才
自动垂直钻井中井斜动态测量理论与实验研究
井斜动态测量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对井眼的井斜角、工具面角等物理量的实时检测和信息的提取,比静态测量复杂,钻具的振动和转动均会导致相应的井斜测量信号严重失真,但其中的振动信号可用低通滤波器滤除,而钻具转动对加速度计所产生的离心力导致的测量信号的失真,则必须通过诸如转速补偿之类的修正才能去除.低通滤波器可选用一定阶数和转折频率的巴特沃斯滤波器,而加速度计输出的转速补偿则须预先对加速度计进行标定.利用专门的实验装置对井斜动态测量的方法及其具体实现进行了有效的验证.
2006 Vol. 27 (4): 105-10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19KB] ( )
110 徐英卓
基于XML的多源异构钻井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
论述了钻井工程数据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应用需求,分析了传统的钻井应用软件系统的不足,提出了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将各种钻井数据进行集成与共享的方法.运用XML技术和WITSML标准构建了一个多源异构钻井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详细描述了平台的体系结构、技术构架及其实现方法.该平台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资源,实现钻井现场、基地或分公司以及公司总部的一体化数据集成与共享,可提高钻井工程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钻井工程数据的共享应用.
2006 Vol. 27 (4): 110-1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7KB] ( )
115 刘修善
钻井液脉冲沿井筒传输的多相流模拟技术
在随钻测量系统和闭环钻井系统中,把钻井液看作气相、液相和固相的多相流体,研究了钻井液脉冲的传输速度计算方法,分析了钻井液的组份含量和特性对脉冲信号传输速度的影响.根据多相流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模拟钻井液脉冲动态传输特性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钻井液中的气相和固相将对钻井液密度和压缩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钻井液脉冲的传输速度和传输特性.随着钻井液密度和压缩性的提高,脉冲信号的传输速度降低.脉冲传输速度对含气量非常敏感,随着含气量的增加,传输速度迅速下降;沿井筒往复传播的钻井液脉冲在系统边界处将产生折射和反射,类似于阻尼振荡;钻井液粘度是影响脉冲信号衰减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数值模拟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替代部分室内实验,对现有钻井液脉冲传输系统的改进以及新系统的开发都具有参考价值.
2006 Vol. 27 (4): 115-1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29KB] ( )
119 尉小明, 刘喜林, 郭占文, 余五星
辽河油田超稠油掺活性水降粘先导性试验
针对目前辽河油田超稠油井筒电加热降粘工艺存在能耗过高的问题,采用了井筒掺活性水降粘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较高的超稠油降粘率、自动破乳脱水性能以及与联合站用破乳剂良好的配伍性,解决了超稠油乳化降粘与破乳脱水之间的矛盾.在辽河油田8口超稠油井进行了掺活性水降粘工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掺活性水降粘技术可以取代电加热降粘技术维持正常生产.试验油井抽油机电流下降10~30 A、井口产出液粘度大大下降.采用污水回掺工艺流程实现了污水循环往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清水资源.采用掺活性水降粘技术后原油举升成本平均下降38.56元/t,年节约能耗168.89万元.
2006 Vol. 27 (4): 119-12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98KB] ( )
122 付国太, 张柏, 任怀丰, 安喜德, 葛激扬, 鲁河清
往复式磁力驱动柱塞泵举升工艺技术研究
针对常规抽油机举升存在的一次性投资大、能耗高和系统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研制了往复式磁力驱动柱塞泵及地面数控装置.通过动力电缆给井下直线电机供电后产生交变磁场,永磁体动子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带动泵柱塞上下往复运动,从而达到举升抽油的目的.通过信号电缆将井下传感器的压力、温度信号上传至地面数控装置的参数调整模块,经过压力脉冲液位数字信号转换,自行调整泵柱塞运行次数,使油井始终工作在合理的沉没度范围内,确保供排合理.配套DX-1型电磁防蜡器防蜡工艺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蜡效果.
2006 Vol. 27 (4): 122-124,1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90KB] ( )
125 黄启玉, 张劲军, 高学峰, 张祖华
大庆原油蜡沉积规律研究
在理论分析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油温、流速、管壁处温度梯度等参数对大庆原油蜡沉积的影响.在原油与管壁温差相同时,不同温度段蜡沉积速率并不相同,存在蜡沉积高峰区.在壁温相同时,随油温升高,蜡沉积速率逐渐增加.在油温、壁温相同的条件下,随流速增加,蜡沉积速率下降.建立了大庆原油蜡沉积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铁岭-秦皇岛输油管线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沿线蜡沉积分布.铁-秦线冬季存在蜡沉积高峰区;春、秋季出站时蜡沉积最严重,下一站进站时蜡沉积最轻;夏季蜡沉积速率更小,且沿线变化不大.
2006 Vol. 27 (4): 125-1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92KB] ( )
130 王治中, 邓金根, 孙福街, 周建良, 刘爱萍
井筒砂粒运移规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利用研制的井筒携砂实验装置,模拟了一定砂粒配比下不同井型中的携砂情况.观察了颗粒在不同倾斜角度的井筒中的运移方式,测定了不同粒径的砂粒被携带出的临界流量,揭示了颗粒直径同流体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流速和携砂管的倾斜程度对砂粒携带能力有很大影响,流体流速越大,携带的颗粒直径也越大,砂粒在携砂管中的流动方式随携砂管倾斜角度而变化,携砂管垂直放置时,颗粒以均匀悬浮方式运移:携砂管倾斜时,颗粒以非均匀分层流动、跳跃和移动床流动方式运移.同一粒径砂粒在不同倾斜携砂管中的临界流量表明,携砂管倾斜60°时,携带能力最弱,携砂管垂直时携砂能力最强.
2006 Vol. 27 (4): 130-132,1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31KB] ( )
133 殷有泉, 蔡永恩, 陈朝伟, 刘继生
非均匀地应力场中套管载荷的理论解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了非均匀地应力条件下套管-地层系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套管载荷的解析表达式.将非均匀地应力分解为均匀地应力和偏差地应力两部分,并用弹性力学方法分别对其进行求解,得出理论解,最后将两部分叠加得到非均匀地应力条件下的套管-地层系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套管载荷.应用实例表明,套管径向压力载荷图形的长轴指向地应力场的最小主压应力方向.
2006 Vol. 27 (4): 133-1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61KB] ( )
139 袁光杰, 申瑞臣, 田中兰, 袁进平, 高彦尊, 路立君, 魏东吼, 杨海军
快速造腔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
快速优质溶漓成稳定的腔体是缩短盐穴气库建造时间、节约建库资金、提高建库效益的关键技术,对保证西气东输工程安全供气具有重要意义.对盐岩溶蚀机理及快速造腔方法进行了分析,以空化射流理论为基础,论述了造腔工具的促溶工作原理,设计了造腔工具地面试验方法及装置.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造腔工具可以将建槽期的盐岩溶腔速度提高2倍以上,同时有利于提高返出卤水浓度,满足盐化企业的处理要求.
2006 Vol. 27 (4): 139-1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51KB] ( )
综合信息
7
我国原油产量将进入稳定增长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原油产量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年产量达到1185亿t至1195亿t,并可一直稳定到2020年左右.

2006 Vol. 27 (4): 7-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20KB] ( )
100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步伐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5亿t、天然气储量1.3万亿m3.为了缓解资源接替紧张的矛盾,确保实现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将投入70亿元资金,安排开展五大系列60项重大科技项目,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 Vol. 27 (4): 100-10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47KB] ( )
109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必须加快技术创新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竞争的一个热点领域。立足于近海大陆架、积极拓展深水海域,是我国未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6 Vol. 27 (4): 109-10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3KB] ( )
129
大港油田南部海滩油田探明新储量

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获悉,由该院组织实施的"大港油田南部海滩油气富集规律与预探"课题取得重大突破,在大港附近海域探明石油储量3 000多万t,可供10年开采,这标志着该油田的主要开采领域将从陆地转向海洋.

2006 Vol. 27 (4): 129-1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1KB] ( )
142
我国第一艘可在百米水深作业的自升悬臂式钻井船交付使用

我国第一艘作业水深可达122m的自升悬臂式钻井船——"海洋石油941",在大连建造成功并交付使用。该钻井船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项目从立项到完工交付历时3年,总投资额逾10亿元人民币。

2006 Vol. 27 (4): 142-1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