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谭茂金, 武宏亮, 王思宇, 杜广慧, 白洋, 王谦. 中国海相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24, 45(1): 241-260. |
[2] |
顾浩, 郑松青, 张冬丽, 杨阳. 超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修正及应用[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623-1631. |
[3] |
李潮流, 武宏亮, 李霞, 胡法龙, 田瀚, 黄玉越, 袁超. 倾斜电各向异性地层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22, 43(10): 1439-1449. |
[4] |
赵承锦, 蒋有录, 刘景东, 王良军, 曾韬. 基于正演与反演结合的孔隙度演化恢复方法 ——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1, 42(6): 708-723. |
[5] |
匡立春, 侯连华, 杨智, 吴松涛. 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关键参数及方法[J]. 石油学报, 2021, 42(1): 1-14. |
[6] |
赵建斌, 黄显华, 刘晓燕, 李振林, 田扬, 丁伟, 刘玲莉.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特低渗安山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J]. 石油学报, 2020, 41(10): 1188-1196. |
[7] |
朱筱敏, 葛家旺, 吴陈冰洁, 张向涛, 汪旭东, 李晓燕, 黎明.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19, 40(s1): 69-80. |
[8] |
李潮流, 胡法龙, 袁超, 李霞, 李长喜, 刘学锋. 利用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联合反演确定致密储层多矿物组分[J]. 石油学报, 2018, 39(9): 1019-1027. |
[9] |
张顺, 刘惠民, 王敏, 傅爱兵, 包友书, 王伟庆, 滕建彬, 方正伟.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孔隙演化[J]. 石油学报, 2018, 39(7): 754-766. |
[10] |
贾宁洪, 吕伟峰, 常天全, 李彤, 杨济如, 马德胜, 程林松, 刘庆杰, 杨胜建. 高效无损岩心孔隙度精确测量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18, 39(7): 824-828,844. |
[11] |
李国欣, 赵太平, 石玉江, 胡琮, 陈阵, 凡雪纯, 李栋, 赖锦.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评价[J]. 石油学报, 2018, 39(10): 1141-1154. |
[12] |
徐壮, 石万忠, 翟刚毅, 包书景, 彭女佳, 张晓明, 王超, 徐清海, 王任. 涪陵地区页岩总孔隙度测井预测[J]. 石油学报, 2017, 38(5): 533-543. |
[13] |
黄小娟, 李治平, 周光亮, 刘倩, 李洪, 王红坤.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孔隙度建模——以四川盆地平落坝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为例[J]. 石油学报, 2017, 38(5): 570-577. |
[14] |
刘文平, 张成林, 高贵冬, 罗超, 吴伟, 石学文, 张鉴, 李武广, 邓晓航, 胡晓华.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J]. 石油学报, 2017, 38(2): 175-184. |
[15] |
李凤昱, 许天福, 杨磊磊, 封官宏, 杨志杰, 袁益龙, 赵宁宁, 田海龙. 不同碎屑矿物CO2参与的水-岩作用效应数值模拟[J]. 石油学报, 2016, 37(9): 1116-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