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赖锦, 肖露, 赵鑫, 赵飞, 黎雨航, 朱世发, 王贵文, 刘宏坤. 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成因与测井评价方法——以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23, 44(4): 612-625. |
[2] |
郭伟, 李熙喆, 张晓伟, 兰朝利, 梁萍萍, 沈伟军, 郑马嘉. 深水陆棚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微相-微地貌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J]. 石油学报, 2022, 43(8): 1089-1106. |
[3] |
王千, 杨胜来, 拜杰, 钱坤, 李佳峻. 非均质多层储层中CO2驱替方式对驱油效果及储层伤害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0, 41(7): 875-884,902. |
[4] |
黄东, 段勇, 杨光, 闫伟鹏, 韦腾强, 邹娟, 王玮, 李育聪. 淡水湖相沉积区源储配置模式对致密油富集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8, 39(5): 518-527. |
[5] |
谭锋奇, 许长福, 王晓光, 陈玉琨, 程宏杰, 张记刚, 彭寿昌. 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J]. 石油学报, 2016, 37(11): 1414-1427. |
[6] |
张顺, 陈世悦, 谭明友, 张云银, 孙变变, 龚文磊, 胡忠亚, 侯中帅. 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页岩沉积微相[J]. 石油学报, 2014, 35(4): 633-645. |
[7] |
王玉玺, 田昌炳, 高计县, 张学丰, 刘建强, 田泽普, 宋新民, 刘波. 常规测井资料定量解释碳酸盐岩微相——以伊拉克北Rumaila油田Mishrif组为例[J]. 石油学报, 2013, 34(6): 1088-1099. |
[8] |
郭智, 杨少春, 贾爱林, 孙盈盈. 薄砂层多开发层系油田测井精细解释方法[J]. 石油学报, 2013, 34(6): 1137-1142. |
[9] |
封从军 鲍志东 陈炳春 魏兆胜 汪 莹. 扶余油田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剩余油预测[J]. 石油学报, 2012, 33(3): 465-471. |
[10] |
王显东 贾承造 蒙启安 张 革.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J]. 石油学报, 2011, 32(4): 564-572. |
[11] |
杨永飞 姚 军 M.I.J.van Dijke. 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气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机制[J]. 石油学报, 2010, 31(3): 467-470. |
[12] |
侯 健 杜庆军 束青林 张本华 高 达.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J]. 石油学报, 2010, 31(1): 96-99. |
[13] |
苏云河 杜志敏 陈小凡 宋海敬 汤 勇. 高含水油藏动态局部网格加密技术[J]. 石油学报, 2010, 31(1): 84-86. |
[14] |
白振强, 王清华, 杜庆龙, 郝兰英, 张善严, 朱伟, 于德水, 王贺军.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J]. 石油学报, 2009, 30(6): 898-902,907. |
[15] |
刘振武, 撒利明, 张昕, 董世泰, 甘利灯. 中国石油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J]. 石油学报, 2009, 30(5): 711-716,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