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敉邦, 杨胜来, 李帅, 王鸿博, 肖传敏. 高凝油油藏水—油—固多相渗流规律[J]. 石油学报, 2023, 44(7): 1129-1139. |
[2] |
王千, 杨胜来, 拜杰, 赵卫, 李佳峻, 陈浩. CO2驱油过程中孔喉结构对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的影响[J]. 石油学报, 2021, 42(5): 654-668,685. |
[3] |
郭建春, 陶亮, 陈迟, 李鸣, 赵志红.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混合润湿性评价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20, 41(2): 216-225. |
[4] |
张磊, 乔向阳, 张亮, 吴克柳, 周伟, 白慧芳, 辛翠平, 王涛.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和开发效果[J]. 石油学报, 2020, 41(1): 88-95. |
[5] |
鲁雪松, 赵孟军, 刘可禹, 卓勤功, 范俊佳, 于志超, 公言杰. 库车前陆盆地深层高效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机理[J]. 石油学报, 2018, 39(4): 365-378. |
[6] |
胡钦红, 刘惠民, 黎茂稳, 李政, 杨锐, 张宇翔, 孙梦迪.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集层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J]. 石油学报, 2018, 39(3): 278-289. |
[7] |
钟德康. 多次幂指数型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建模和应用[J]. 石油学报, 2017, 38(3): 333-341. |
[8] |
肖佃师, 卢双舫, 姜微微, 黄文彪, 张鲁川, 李勃. 基于粒间孔贡献量的致密砂岩储层分类——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7, 38(10): 1123-1134. |
[9] |
黄志龙, 马剑, 梁世君, 梁浩, 陈旋, 康积伦. 源-储分离型凝灰岩致密油藏形成机理与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6, 37(8): 975-985. |
[10] |
高树生, 胡志明, 刘华勋, 叶礼友, 安为国. 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J]. 石油学报, 2016, 37(2): 248-256. |
[11] |
胡伟, 杨胜来, 翟羽佳, 朱光亚, 万敏, 王伟.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优化校正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15, 36(7): 871-875. |
[12] |
李相臣, 康毅力, 周来诚, 战丽颖. 水饱和煤岩储层甲烷运移动态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7): 876-881. |
[13] |
童凯军, 张迎春, 戴卫华, 郑浩, 聂玲玲, 王月杰. 天然气驱油藏开发动态评价及可采储量预测新方法[J]. 石油学报, 2015, 36(6): 740-747. |
[14] |
崔传智, 徐建鹏, 王端平, 杨勇, 刘志宏, 黄迎松. 特高含水阶段新型水驱特征曲线[J]. 石油学报, 2015, 36(10): 1267-1271. |
[15] |
杨 峰 宁正福 胡昌蓬 王 波 彭 凯 刘慧卿.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石油学报, 2013, 34(2): 30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