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更多>

友情链接更多>

下载中心更多>

  • 石油学报

    (月刊 1980年创刊)

  • 主 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 办

    中国石油学会

  • 编辑出版

    《石油学报》编辑部

  • 主编

    赵宗举

  • 单价:125.00元/期

    年价:1500.00元/年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28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7-09-25

地质勘探
油田开发
石油工程
地质勘探
1 雍自权, 罗志立, 刘树根, 崔建伟, 孙玮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的重建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板块边缘造山带的岩石学记录追踪了扬子与塔里木古板块地史演化中的相关性,从岩石学、古气候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论证了扬子与塔里木古板块内部地质特征的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新元古代至二叠纪,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靠近,成为一个大陆,称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后经"峨眉地幔柱"的作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拉张,古大陆解体,两板块分离,扬子古板块向东漂移1900km至现今位置。若"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模式成立,则对大型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07 Vol. 28 (5): 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56KB] ( )
7 彭大钧, 庞雄, 黄先律, 陈长民, 柳保军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模式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
2007 Vol. 28 (5): 7-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64KB] ( )
12 陈宗清
论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勘探
近10余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显著突破,发现了普光、罗家寨、渡口河和铁山等大型气田。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广梁海槽两侧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区。由于鲕粒滩地势较高,受海盆震荡影响,鲕粒滩经常露出水面遭受淡水淋溶,经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后的溶蚀作用,鲕粒滩成片变为鲕粒溶孔白云岩、鲕粒溶孔灰质白云岩或鲕粒溶孔白云质灰岩,平均孔隙度高达8.16%,平均渗透率为93.326×10-3μm2,成为四川盆地最好的储层。气藏多为岩性-构造复合气藏。利用鲕粒滩地震异常识别模式,在盆地东部已发现104个鲕粒滩地震异常,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目标。
2007 Vol. 28 (5): 12-19,2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53KB] ( )
20 周新科, 许化政
东濮凹陷地质特征研究
岩心观察及精细的层序地层对比表明,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的盐岩与暗色泥岩、膏泥岩及砂岩具有共生组合关系,盐岩是低水位期的沉积。在高水位期,盆缘沉积了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盆内沉积了深灰色泥岩和少量重力流砂体;在低水位期,湖盆面积缩小,许多地区暴露地表,从湖泊中心向周围沉积物依次为盐岩、膏岩、膏泥岩、碳酸盐岩、灰质泥岩和牵引流砂岩体。高水位和低水位的频繁变化导致深水暗色泥岩和低位盐、低位砂的纵向叠加。通过对高频振荡湖盆的古地理环境以及盐岩与砂体分布、盐岩分布与沉积中心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与以前"深水成盐"、"高山深盆"、"浊积成砂"等不同的新概念,对确定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有一定借鉴作用。
2007 Vol. 28 (5): 20-2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216KB] ( )
27 杜春国, 邹华耀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圈闭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
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的含油性和现今气藏的含气性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沉积微相对古油藏的含油性起主要控制作用,金珠坪等圈闭孔隙度小于或接近于古油藏储层的物性下限(3.5%),这是造成这些圈闭不含油或含油性很差的主要原因。含沥青的鲕滩气藏的现今圈闭充满度受古油藏的含油丰度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反应程度的共同控制,并且TSR产物对储层的溶蚀-扩容效应及H2S等气体的消耗作用是造成飞仙关组大多数气藏圈闭充满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气藏内部流体的再次调整和气、水的重新分布,这是造成飞仙关组有些原油裂解型气藏储层内部原来含油性好的部位而现今的含气性不好的主要原因。
2007 Vol. 28 (5): 27-3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106KB] ( )
34 吕延防, 沙子萱, 付晓飞, 付广
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断层垂向封闭性主要取决于断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而排替压力的大小与充填物的成岩程度有关,成岩程度又受控于断面所承受的正压力大小。据此提出了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计算断点处断面正压力;根据地静压力与地层埋深关系计算该断面压力所相当的地层埋深;最后,根据研究区所建立起来的盖岩排替压力与埋深关系,确定该地层埋深下断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如果所断移的盖层段内存在地层孔隙流体超压,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应是断裂充填物排替压力与孔隙流体超压之和。用断层垂向封闭性研究结果同研究区与断层有关的圈闭的闭合高度比较,可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满程度。该方法在库车坳陷得到了成功应用。
2007 Vol. 28 (5): 34-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36KB] ( )
39 王建伟, 宋书君, 王新征, 赵密福, 万从礼, 牛富玲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的成藏机理
针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的含油性及其油气充注程度差异较大、成藏机理复杂的特点,根据成藏动力学和成藏运动学理论,利用动、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砂岩透镜体的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油藏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超压系统内,并且围绕断裂带呈环带分布;牛庄洼陷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具有"混源性"及"它源性"的油源条件;与超压系统周缘的幕式泄流泄压过程相对应,超压系统内烃类物质和地层水构成的混相流体也发生了幕式、自组织运移,并且砂岩透镜体的油气充注过程与地层流体的自组织活动存在着良好的耦合关系;当混相流体穿越砂岩透镜体时,透镜体砂岩与其围岩的接触面具有半渗透膜效应;在半渗透膜效应下,混相流体活动性明显控制着该类油藏的空间分布和油气富集程度。因此,处于超压系统的泄流泄压带以及内侧的砂岩透镜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2007 Vol. 28 (5): 39-44,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054KB] ( )
45 高志勇, 张水昌, 朱如凯, 张兴阳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的非均质性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的灰泥丘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海相成因工业性烃源岩之一。沉积相研究及碳、氧同位素与锶同位素分析表明,在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塔中地区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海平面变化。根据3期海平面变化特点将良里塔格组划分为3个层序。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与海平面变化有如下关系:①层序1中的烃源岩只发育在第1期海平面上升最大时期,即密集段;②层序2中的烃源岩形成于第2期海平面上升期与下降早期,即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下部;③层序3中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第3期海平面上升初期,即海侵体系域的下部。沉积相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烃源岩非均质性具有控制作用,台地边缘灰泥丘相中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生油岩分别赋存于丘间洼地、层状灰泥丘和层状生物灰泥丘亚相中,块状灰泥丘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海侵速率影响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快速的海平面上升易使台地边缘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
2007 Vol. 28 (5): 45-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88KB] ( )
51 何仕斌, 张功成, 米立军, 吴时国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沉积演化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与构造、沉积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经历了裂陷期、裂坳过渡期、坳陷期3个沉积演化阶段,不同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储层。深水区的储层主要包括:始新统—下渐新统裂陷期的河流和扇三角洲相砂岩;上渐新统裂坳过渡期的(扇)三角洲—滨浅海相砂岩;裂后坳陷期中新统的滨海相砂岩、台地碳酸盐岩及深水浊积砂岩。其中,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斜坡扇、盆底扇、进积楔形体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2007 Vol. 28 (5): 51-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08KB] ( )
57 朱东亚, 胡文瑄, 张学丰, 金之钧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具有典型的埋藏溶蚀特征,埋藏溶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塔河油田南部斜坡地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根据溶蚀孔的形态和溶蚀流体的来源,将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划分为自源溶蚀作用和他源溶蚀作用两种类型。自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内部,其侵蚀性成分为灰岩本身所含的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由于灰岩自身所含的有机质数量少,生成的酸性物质也非常有限,所以自源溶蚀作用非常弱,只能在有机质所在位置溶蚀产生一些微小的、近圆形的、彼此孤立的溶蚀孔,是一种原位的溶蚀作用。他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之外的烃源岩,其侵蚀性成分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所产生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随含油气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缝合线等通道运移而来。他源溶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大的溶蚀孔隙,且孔隙之间连通性好。最后给出了这两种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模式。
2007 Vol. 28 (5): 57-6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01KB] ( )
63 卢双舫, 李冬, 王跃文, 冯子辉, 李吉君, 申家年
倾油性有机质生成轻质油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将有机质成烃的过程分解为有机质生成C14+油、C6—C13轻质油及C5-天然气3组平行过程,进行了求取各组成烃反应化学动力学参数所需的模拟实验,建立并标定了3组化学动力学模型。运用该模型评价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3类油气组分的生成量、排出量及凝析油气的资源量。结果表明,区内凝析油的资源量约为(150~870)×104m3,对应的凝析气的量为(750~4350)×107m3,总体资源潜力不大,但轻质油的总资源量可高达22.3×108t。
2007 Vol. 28 (5): 63-66,7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44KB] ( )
67 赵为永, 刘文龙, 门广田, 赵全国
烃源岩分布面积及厚度的预测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在对地层层序划分、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分布、沉积有机相分布以及成烃演化等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沉积相法为主,以地震相法、井点法、类比法为辅的烃源岩综合预测方法。应用此方法,按照步步优选的思路,采取由粗及细、由浅及深、由整体控制到重点解剖的程序,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湖相暗色泥岩和煤层烃源岩的面积及厚度。
2007 Vol. 28 (5): 67-7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93KB] ( )
72 林潼, 罗静兰, 刘小洪, 张三
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包裹体特征与铀矿成因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含铀矿层位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成分的测定及荧光分析表明,东胜地区至少存在三期有机流体充注与运移,流体特征总体反映出烃类从早期到晚期由低成熟到高成熟的演化过程。包裹体成分中含有大量CO2、烃类物质(CH4与C2+)和还原性气体(H2S与H2),含矿砂岩中有丰富的碳酸盐胶结物。这说明还原环境为铀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成矿介质环境条件,CO2与碳酸盐对东胜地区铀的迁移与沉淀起了重要作用,烃类与铀成矿具有密切的联系。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其他证据显示,本区曾经历过明显的热事件。该热事件的发生与早期铀矿形成的时间相近,对铀矿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2007 Vol. 28 (5): 72-78,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358KB] ( )
油田开发
79 彭仕宓, 史彦尧, 韩涛,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2007 Vol. 28 (5): 79-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45KB] ( )
85 马庆坤, 朱维耀, 高珉, 王明
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流变特性及其表征
通过室内流变实验和渗流流变特性实验,研究了可动凝胶体系的流变特征,分析了可动凝胶体系的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的量值变化关系,阐明了可动凝胶体系的粘弹特性及触变性。根据实验和非牛顿流变学理论,建立了多参数粘弹-触变性本构关系,并在实验和应用中得到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本构方程的稳定性较好。
2007 Vol. 28 (5): 85-8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57KB] ( )
89 王春明, 李大平, 刘世贵
稠油开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对原油特性的影响
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并培育出一株能有效地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的菌株3-28,其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用该菌株对渤海和新疆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粘度等物理特征的改变及其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降解作用使原油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原油粘度降低24.9%,凝固点降低5.2℃;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粘度降低32.4%,凝固点降低7.7℃;绥中36-1油田的原油中饱和组分和芳烃组分含量增加8.0%,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增加21.4%;沥青质含量分别降低了37.5%和58.7%。原油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油饱和烃轻、重组分比值增加,改善了原油的理化特征。
2007 Vol. 28 (5): 89-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04KB] ( )
93 郝明强, 刘先贵, 胡永乐, 杨正明, 侯建锋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
2007 Vol. 28 (5): 93-9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95KB] ( )
99 庞占喜, 程林松, 陈月飞, 廖广志
常规稠油底水油藏氮气泡沫控制水锥技术研究
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发泡能力最佳的发泡剂,并对其浓度进行了优选实验,研究了岩心渗透率、岩心含油饱和度及气液比对泡沫阻力因子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用氮气泡沫控制底水锥进技术。在水锥锥进的生产井中,用高压注入氮气和发泡剂溶液,然后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再开井生产,进行多轮次的氮气泡沫吞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常规稠油底水油藏氮气泡沫控制水锥技术的开发方式、焖井时间、日排液量、注入方式以及转注时机进行了优化。
2007 Vol. 28 (5): 99-1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64KB] ( )
104 卢祥国, 陈业生, 仲强, 赵劲毅, 邓明胜
利用磷硅酸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是提高采收率的实用技术之一,但其中强碱NaOH会引起采油设备腐蚀和地层结垢问题,这影响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SJT-B助剂是一种磷硅酸盐化学助剂,用助剂代替碱进行了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对表面活性剂-SJT-B助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缓蚀防垢作用、界面张力、吸附、色谱分离、流动特性和驱油效果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JT-B助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具有缓蚀防垢、降低界面张力的效果,且其动静吸附量低。以大庆杏树岗油田的地质特征为基础建立的物理模型上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证实,表面活性剂-SJT-B助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调驱效果好于现有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
2007 Vol. 28 (5): 104-108,11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63KB] ( )
109 周健, 陈勉, 金衍, 张广清
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研究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探讨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干扰后水力裂缝走向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了压力曲线,提出了天然裂缝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裂缝的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应力状态下,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水平裂缝走向的宏观影响因素;天然裂缝界面摩擦系数和缝内净压力无因次量是微观影响因素。给出了确定天然裂缝破坏边界线的回归公式,揭示了裂缝性油气藏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干扰机理。局部构造应力状态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大于对天然裂缝的影响。
2007 Vol. 28 (5): 109-11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42KB] ( )
114 李少华, 张昌民, 尹太举, 刘芳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划分储层流动单元
根据地理信息软件Super Map二次开发的控件,采用VB语言开发了预测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的应用软件。该软件利用Super Map中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等参数的等值线图,利用栅格数据集保存沉积微相分布图,利用开发的叠加分析模块快捷地综合分析用于划分流动单元的多项参数。该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强大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图形可视化功能,提高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效率,增加了划分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利用该软件对涠洲油田沉积微相、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综合判别在此基础上,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该软件只要修改判别标准和改变数据集内容,可以应用到其他油田。
2007 Vol. 28 (5): 114-1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26KB] ( )
118 刘同敬, 姜汉桥, 李秀生, 雷占祥, 赵金玲, 李梅香, 解立春
井间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
在井间示踪剂测试资料的半定量-定量化解释方法中,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了半解析方法的解释理论和机理,建立了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克服了数值方法工作量大、计算速度和精度受网格方向性和步长大小控制等缺点,解决了解析方法无法考虑实际井网的非均质性和井间复杂的连通对应关系等问题。研制了半解析方法体系示踪剂测试解释软件,形成了一套实用可靠的示踪剂测试解释方法,在新疆上乌尔禾组油田矿场测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7 Vol. 28 (5): 118-1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45KB] ( )
石油工程
124 周静, 傅鑫生, 姚文斌
旋转导向钻井偏心位移的测定方法
翼肋定位控制系统是可控偏心器的核心执行机构,决定了位移偏心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利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可以进行无位移传感器时的位移测定,对系统的工作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翼肋液压定位控制器的系统模型。对辨识所得的数学模型在可控偏心器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对辨识模型在可控偏心器中的应用能力进行了评估。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可控偏心器井下无位移传感器的位移控制。
2007 Vol. 28 (5): 124-1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39KB] ( )
128 刘修善
实钻井眼轨迹的客观描述与计算
通过研究井眼轨迹上某测点邻近的结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得到了测段内井眼轨迹的一般性方程,从而可以客观地描述和计算实钻井眼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井眼轨迹上某点的井眼曲率和井眼挠率决定了邻近区域内井眼轨迹的空间形状,其局部三维坐标可分别表示为曲线长度的一次、二次和三次函数。为了确定井眼曲率和井眼挠率,在充分阐述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构造出了井眼样条函数,给出了井斜函数和方位函数的模拟方法以及井眼轨迹参数的计算公式。利用井眼轨迹结构参数来描述和计算井眼轨迹更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客观地描述出井眼轨迹的实际形状。
2007 Vol. 28 (5): 128-132,1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62KB] ( )
133 蓝强, 邱正松, 王毅
硅酸盐钻井液防塌机理研究
基于电位、粒径分布、红外稳定性、压力传递和吸附量等测定方法,对硅酸盐钻井液的防塌机理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无机盐类型和浓度以及pH值是硅酸盐粒径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影响硅酸盐粒径分布从而影响硅酸盐钻井液的防塌效果,适当的无机盐也有利于协同防塌。通过压力传递实验研究发现,硅酸盐钻井液阻缓压力传递的效果显著,诱导的化学渗透压力效果也非常明显,其膜效率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钻井液的强封堵能力可能源于在井壁上所形成的硅酸盐与页岩作用的膜,用实验验证了硅酸盐钻井液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有效封堵井壁。
2007 Vol. 28 (5): 133-1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90KB] ( )
139 刘东升, 李金玲, 李天德, 郑彦, 张新, 王玮
强碱三元复合驱硅结垢特点及防垢措施研究
对三元复合驱油井垢样的外貌特征和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模拟采出液,在室内研究了单纯硅体系;钙、镁、硅离子共存;钙、镁、铝、硅离子共存;钙、镁、铝、聚丙烯酰胺及硅共存;钙、镁、铝、表面活性剂及硅共存;钙、镁、铝、聚丙烯酰胺、表面活性剂及硅共存等6个体系。这6个体系中硅离子的结垢特点表明,硅结垢的形态和过程受上述6种体系中其他离子影响严重。三元复合驱中垢的粘附性高于普通垢,对螺杆泵和抽油机有较大的影响。采取小过盈螺杆泵、防垢泵、井下固体化学等防垢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7 Vol. 28 (5): 139-141,1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72KB] ( )
142 田中兰, 夏柏如, 申瑞臣, 路立君, 袁光杰
采卤盐矿老溶腔改建为地下储气库工程技术研究
将采卤盐矿的老溶腔改建为储气腔体是西气东输储气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腔改造工程技术则是建库的关键。根据储气库建库的要求与标准,对老腔改建储气库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并确定了最优方案,同时对方案中的长井段套管套铣工艺、腔体密封性检测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将采卤溶腔改建为储气库,大大加快了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减少了建库投资。
2007 Vol. 28 (5): 142-1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62KB] ( )
146 王长龙, 纪凤珠, 王建斌, 左宪章
油气管道漏磁检测缺陷的三维成像技术
漏磁检测是油气管道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的重点是根据测量的漏磁信号重构缺陷的轮廓。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三维成像方法,利用图像函数矩阵表达出管道缺陷的三维图像,矩阵元素值对应着缺陷的深度。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了由缺陷漏磁信号到图像函数矩阵关系的映射。选用的小波函数是墨西哥草帽小波,采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训练。训练样本为三维有限元仿真数据和测量数据。采用训练数据对小波神经网络进行逼近缺陷图像函数矩阵的训练,然后用训练好的小波神经网反演给定数据,重构缺陷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三维缺陷漏磁检测的成像化及可视化。
2007 Vol. 28 (5): 146-148,15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46KB] ( )
149 宇波, 凌霄, 张劲军, 王艺
成品油管道与热原油管道同沟敷设技术研究
同沟敷设管道中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间的传热对原油管道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非结构化有限容积法,对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内复杂的流动和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确定同沟敷设成品油管道对原油管道的影响,对相同条件下单独敷设的原油管道进行了水力和热力计算,并与同沟敷设管道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条管道的间距取1.2m时,原油管道沿线温度受成品油管道的影响较小。
2007 Vol. 28 (5): 149-15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17KB] ( )